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6-10-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2012年3月,我校承担了《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案例研究》的市级课题。课题组立足常态课堂,打造优质资源平台,依托新型网络学习形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主动提炼教学观点,自觉积累教学经验,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打造立体化学习模式,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文化的殷实。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优化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但从我国当前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同时网络的日新月异,使得教学资源的不断增多,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设计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很多老师拥有许多教学资源,但却疏于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导致了出现了教学资源的滥用和低效甚至于负效的现象。可见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以及教学资源的适切性程度势必是我们教学改革应该关注的聚焦点,研究这一课题有深远的意义和前瞻性。
  
  (二)当前的教学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1、资源利用存在惰性:由于教师资源利用观念缺乏应有的转变,使得不少数学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想到利用优质资源,这种观念上的惰性,造成了行为跟进的迟缓,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无法顺畅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2、网络资源参差不齐: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面对庞杂的网络资源,教师很难判断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而教师大量需要的图形、图像和动画类素材资源又相对较少。再者,教师个人经验意识往往很强,对网络资源质量不信任,形成对网络资源的排斥心理,使得优质资源需求存在中间化状态。
  
  3、资源开发力度薄弱:平时教学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依靠少数学科专家和教研员,并没有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学资源利用实施来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教室的课堂上,除了教参和教材之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东西;从教学资源的内容看,往往只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习题、复习资料与考试内容的开发,忽视教学的背景故事、数学文化,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与游戏等。
  
  4、资源疏于整合优化:有资源,不等于会用资源,如今资源利用现状是教师拥有众多的教学资源,却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整改技术。教学中照搬照抄、死搬硬套各类资源,导致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文本研读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被压抑剥夺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最终出现教学资源的使用无效甚至负效。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要保证新课程的成功实施,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前提。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开发出更多的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
  
  首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网络共享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资源会飞速增长。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整合点,开发出适切性的优质数学教学资源。再者富有个性的新颖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资源观的转变,也一定会使课程由窄变宽,由静变动;使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总和,而是学科知识、儿童本身以及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让数学教学中的隐形资源,软资源,错误资源,生成资源,生活资源等充实我们的数学课堂,带动大数学的进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丰富并充实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对寻找需求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最终达到教学资源的增值创生以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追求数学教学的“效益、效率、效果”,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厚实丰盈的数学文化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紧扣研究目标,立足常态课堂,分散研究细目,对教学系统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1、广泛取“材” ----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关注新旧苏教版教材的调整优化情况;对比国内外版本教材案例;收集各类数学阅读知识,比如背景资料、数学故事、人文轶事、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及时跟进教案设计、片断集锦、教具与学具的选择;聚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错误资源、学生生活经验;研究综合练习中的基本题、变式题、综合运用、教学思考、错题举例与分析等;拓展数学实践活动中数学游戏、操作测量、社会调查、数学作文等领域的研究;自觉总结教学故事、评价与反思、教学经验、调查报告;追踪数学考试评价体系中的考试卷、试卷分析、学生评价等。建立大资源观,把我们的研究触手从细处着手,从微中见大,开发各类资源为我们教学所用。
  
  2、合理选“材”---- 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批判性地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 ---- 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自然地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地拓宽视野,提升数学素养,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达到“做数学”的境界,使教学资源增生超出数学领域的魅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过可以为数学教学所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将不断的对此进行充实和完善,让我们的研究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立体,丰满,系统。
  
  六、研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原则,促进学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师自主、协调发展,重建学校数学教学文化。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
  
  3、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广泛吸纳优秀文化成果,发掘学校教育科研资源,解放思想,破除陈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4、坚持合作的原则,鼓励集体反思,厉行团队精神,促进同伴互助。
  
  5、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教研重心下移,重视专业引领,关注教学原生态,以解决现实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基本任务,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基本价值取向。
  
  6、坚持多元评价的原则,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导向和发展功能。
  
  七、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比较法:通过查找图书著作、报刊杂志和档案资料等,广泛搜集古今中外文献资料,充分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课题研究的引用参考。在理论研究中比较中外古今名家的思想,借鉴他们的理论,粹取精髓。
  
  2、经验总结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关注教学实践,随时记录思想动态,借助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方式把教学方法、技巧、教学素材的使用等情况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后期的分析、整理,最终能撰写出优质的教学经验论文。
  
  3、案例分析法: 课题组成员把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主动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自我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一般经历发现问题、制订计划、深入思考与探究,检验与修正、总结评价等步骤,把研究的内容目标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行动中。做到每个人即是理论探讨者,又是实践操作者。
  
  4、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等手段。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实验的整体性成效和个体性成效。
  
  (二)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2012年3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组,制订并论证课题实施报告及实施方案,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启动课题研究。
  
  实施阶段:
  
  2012年4月——2013年12月,以“课题研讨课”、“同课异构”、“学术沙龙”、“专题活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研究。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来达到教学条件之间的“对话”、“匹配”。即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之间通过“对话”的形式“匹配”成一个“平衡”的教学系统的过程。课题组教师通过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学资源有效取舍和优化调整,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切性——即“匹配”“适应”“契合”教学实际。
  
  在“适切性”这一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实现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三化”:①本校化,即应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为宗旨;②个别化,即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③现代化,即要与时俱进,使用富有时代朝气的教学资源。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优化分工,共赢提升。
  
  为使课题研究在点上扎根,在面上开花。我们细化了成员分工,依据各自特长,分年级段、分工作类别进行了重组优化。理论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两条主线,彼此融合,交叉互动,共赢发展。
  
  2、外引内助,丰盈素养。
  
  首先,谦卑好学,厚积薄发。学习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层次丰富的外出学习活动是教师研究者最优的积累途径。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上海市七宝中学、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常州红梅小学,武进星河学校,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岗校区,溧阳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小学,溧阳文化小学,溧阳溧城镇中心小学等各级名校都留下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足迹。从一张张珍贵的教学瞬间照片上,从一字一句记录的点滴收获中,从一篇篇教学反思案例中,体现了成员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心。走出去,我们是去呼吸新鲜的教学养分;请进来,我们是要充实厚实的教学底蕴。课题研究的两年中,我们开展了2次邀请课活动,盛情邀请外国语学校的耿红芳老师来本校执教《倍的认识》,佘志娟老师执教《9加几》。课后,大家一起畅谈教学感悟,将彼此的教学智慧相融,相促,相长。围绕外出学习和专家引领,老师们撰写了学习感受,教学反思,并从中挖掘出研究的专题任务“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和“低年级计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专题活动,促使教师关注研究生本资源、口算教学。特别是吕璀璨老师参加了在常州市武进星河学校举行的《常州市小学数学微课程培训活动》,收获丰厚。如今的世界教学趋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资源的共享。微课程的应运而生,其实就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正从课堂走向课外,也证明了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具有实践价值和美好前景的。
  
  其次,自我锤炼,智慧共享。我们共开展了3次专题讲座, 进行专题性校本培训,给课题组老师展示才能的平台。2012年上半年,由杨宗异校长作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几点思考》讲座研究了小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本质、原则及基本方法。2012年下半年吕璀璨老师给我们上了计算课型示范课《口诀求商》,并围绕该课作了题为《生本资源的开发、整合的策略探究》的专题讲座。提出在计算教学中生本资源的整合机制主要在于自主思考,培育生本资源;质疑交流,“诱“出生本资源;连环追问,“逼”出生本资源;汇报交流,整合生本资源。2013年上半年吕璀璨老师又针对低年级苏教版教材的改动,作了《探究新教材的资源优化编制》,透析研究了新旧苏教版教材中《分与合》单元的例图呈现方式,揭示了苏教版教学尊重学生经验,彰显生本思想的编制原则。三次讲座都做到紧扣课题研究专题,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透视教学实践的内在,展望研究的未来趋势,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围绕主题讲座我们撰写了学习感悟18篇,教学反思6篇,都给予专题讲座更为厚实的实践基础和反思力度。
  
  其三,敏锐捕捉,精准定位。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做到敏锐捕捉精准定位培训主题,确保培训为课题研究锦上添花。刘加霞教授的《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案例》、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王林教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新教材修订情况 》、张孝天老师的《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刘正松老师的《适度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视角》、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追求丰盈厚实的计算教学课堂》这些理论的学习都紧贴我们课题研究的主题,给予我们理论上的专业提升,经验上的智慧点拔。最近一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关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高潮,网络上,教学中,资源开发利用的话题被人热议,我们的课题组研究有了更多的借鉴资源,对口的学习资料也愈加丰富。课题组成员尽情搜罗研究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构建厚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微课程研究越来越倍受瞩目,我们课题组也随即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对此我们聘请了校计算机专家李友伟老师进行了技术性的培训,为老师顺利开展微课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紧跟教科研潮流,不断更新教科研观念,促使课题组研究日新月异。
  
  3、搭建平台,提升促优。
  
  首先,智能化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课题组充分利用智能网络,把课题研究通过博客展现在大家面前。置身在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中,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可以即时交流,可以随性在线,把学习研究融入工作生活的常态之中。学习内容既有共性又兼顾个性,既有具体的优秀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既有书面的材料,又有形象的视频课堂。培训学习的理论感悟,及时上传至网络博客,共享资源。我们一共进行了20次理论学习,撰写了120多篇高质量的理论感悟,这些材料语言精辟,论点新颖,角度独特,观点鲜明,不仅阐述了对于学习材料的看法和感悟,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基本教学素养。
  
  打开博客,可以看见分类科学有效,内容详实完整。重要通知和重要资料里有课题专题活动通知,有学校教科研动态,有市省国级培训通知和课题申报、中期评估等重要资料。通知做到及时上传,力求迅捷。课题计划和总结中大至学期计划和总结,小至每月的安排和小结,都显示出我们的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有的放矢,坚持实效第一。及时小结,及时调整,使得研究工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是各级各类研讨课的集体备课和教学设计。从大家颇具建设性的反思评论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专题活动优秀案例和反思集中记载的是我们这一年中开展的3次专题讲座、2次主题沙龙、3次专题系列活动的情况。主要内容有实践行为、理论感悟、讲座发言、教学反思、重建设计、后续调查等。课题研讨活动花絮是最精彩纷呈的一环,里面是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点开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感受到我们活动时的激情。课题研究经验论文和课题成果展示是课题组被肯定的成绩,特别是课题组长进行了两年教学随笔的积累之后撰写的教学论文相继发表的事实证明,关注常态课堂就是最好的课题研究策略。推荐书目和他山之玉是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集锦;问题吧里有平时实践中的疑惑;资源整合优化案例反思集和理论学习感悟是课题老师收集的关于资源整合的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和理论学习之后的收获感悟。不断完善,持续丰盈课题博客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研究方式。
  
  其次,系列化的实践案例反思平台。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模式,进行案例研究时我们采取整体规划、专题研究、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点面结合、滚动发展的研究策略。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堂实录,坚持课堂教学实验和分析点评相结合,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致力把案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理论培训的抓手,以案例研究带动科研提升。引导教师通过案例研究“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在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创新。从博客上可以看出我们积累的案例已经相当的丰富,有本校课堂案例,有名师课堂案例,有同行课堂案例。这些反思型案例有的短小精悍、发人深思;有的畅谈阔论、立意新颖;有的语言张扬、主张激进。我们把这些案例整理成优秀案例反思集,统一展示在博客上,供课题组老师参阅借鉴。系列化的案例研究启发了我们的教学思维,解决了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或困惑,为教学实践策略的形成作了有益地探索。
  
  其三,主题化的专业学术沙龙平台。学术沙龙是课题组成员最身心愉悦的主题享受盛事,我们在活动中成长、感悟、收获、提升。我们共开展了3次主题学术沙龙,2012年上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例谈”,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整合优化教科书资源。老师们都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相关的小型论文。比如吕璀璨老师撰写的《小改动,大讲究》就讲了自己在执教《10的分与合》过程中,如何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进行创造性改动,以此来提升孩子的思维张力,来丰盈课堂教学过程。后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下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材料的开发利用”,提出这样的主题研讨是因为我们发现现有的教学活动中老师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的利弊极具研讨价值。杨宗异校长还专门围绕此次沙龙主题,上了研讨课六年级《认识百分数》。课堂中,他设计的独特个性化学习材料,为孩子们学习百分数起到了架桥铺路、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后我们及时开展了学习材料的调查研究工作,观察了学生学习材料的使用痕迹,分析了学习材料对学生思维建模的提升度。2013年下半年我们开展了《计算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的学术沙龙,配合沙龙吕璀璨老师执教了一年级《9加几》研讨课,重点研究了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计算资源,情感资源,学生经验等促使学生计算素养的持续提升。沙龙期间,老师们撰写了18篇理论学习和12篇反思案例,确保沙龙研讨落在实处,扎实有效。
  
  其四,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实践平台。课题组以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为载体,专题研讨为重点措施,以同课异构,同人异构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立足常态课堂教学,做到前有目的,中有过程,后有反思,解决共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厚实的实践基础。
  
  (1)常态课堂关注细节,科学归因。
  
  “带着观察点进课堂”是我们推行的新研课制度。集体备课提炼观察点,课堂中聚焦观察点,研讨时提升观察点。我们的观察点力求小而新、细而实,给课题研究以点带面的辐射力。比如关注外显资源中学具选择、课堂练习、学习材料的整合优化,关注内隐资源中教学资源的有效展示、概念内化策略、生生有效交流、学生学习情绪等。2012下半年,教学实践专题系列为计算教学,我们分工协作,关注计算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的观察点有的关注呈现资源,以视促思提高计算教学灵动性,有的关注计算课型中生本资源的整合优化策略,有的关注算理算法的优化融合,有的关注生活情境和“数学化”问题 ------通过“带着观察点进课堂”的实践活动,研究外显内隐资源,智商情商资源,物化非物化资源等对学生思维建模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常态课堂效益。我们围绕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这一中心点,不断地把我们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数学学习中的每个角落。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反思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一课一思,集中解决某一个研究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行思一致,保证了课题研讨的顺利有效稳定进行。
  
  (2)常态课堂系列呈现,块状发展。
  
  我们在2012年5-6月间开展了《中高年级概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的专题系列活动,集中精力共同研讨概念教学中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对概念教学作深层次的探究。指出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忽视概念的形成、忽视概念的灵活运用、缺乏对概念的科学分析、教师在教学时严重缺位、学生学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再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突破的策略,分别从多种渠道、引入概念,深入剖析、形成概念,多种方式、巩固概念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概念教学提出了八方面的建议:基于经验、激发旧知,设置问题、激发冲突,借助直观、帮助理解,运用类比,促进迁移,注重联系、形成结构,运用变式、凸显本质,联系生活、加强应用,经历活动、学会思考。在2012年下半年开展了《计算教学专题系列活动》,从制定研究主题开始,我们合理安排研究流程,把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挂钩,把名师课堂和自我课堂相比较,把教师提高和学生提升相结合,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索相联系。对计算教学达成理论共识,提出实践措施,提倡构建丰盈的计算教学。我校学生的口算水平有了显著地提升,思维方式也得到了较好地发展。2013年下半年,我们沿承前一年的计算教学,继续深化研究计算教学中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把我们的目标聚焦常态计算课堂。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新授到练习,从算法和算理,各个层面都去分析,最后明确了思维训练和常规训练为基础,趣味性和探索性为核心,估算和计算相结合的优化计算模式。2013年下半年我们还继续关注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新教材使用二年的后续提升,感受新教材体系的优化,吕璀璨老师通过研究,特意撰写了《透析苏教版<</SPAN>分与合>单元新旧教材例图呈现方式》论文,执教了计算研讨课《9加几》,让大家细致深入了解新教材编排体制的精细化和计算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
  
  通过专题系列活动,教师明显感受到自己已从对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忽视漠然改变为自觉关注。目前我们可以使用的整合优化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而我们自身对资源的整合优化能力也日趋成熟。
  
  4、优化管理,自觉自为。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及时分析与解决出现的问题,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精心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抓好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明确各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从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承担研讨课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课题组成员研有目的,行有依据,放的下手,沉得下心,学会自我管理,不断积累,促使课题组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日益丰富。
  
  总结阶段:
  
  2013年12月,做好总结及成果整理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收集优秀实验研究论文、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博客和校园网资源库。最后接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评估与鉴定,进行实验的信度、效度分析,以决定是否进行后续实验研究。
  
  八、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二年的实践研究,成绩是喜人的,提升是可贵的,进步是持续的,我们的数学教学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学习的意识也更加强烈了,参与资源整合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1、理论学习走向学术。首先是强化了培训力度、拓展了培训广度,提升了培训高度,其次是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加强了,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
  
  2、研讨范畴走向广阔。我们从只关注教材本身,教师自身的狭小状态走进现在更多的关注,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对知识理解的影响等广阔的研究领域中。确定了学生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学资源地位,把学生吸纳进我们的研讨系统。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材料,关注学生的学习后续能力等。
  
  3、专题研讨走向系列。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在研究主旨的统领下重点解决某一问题,而且都有课题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4、案例研究走向娴熟。教师在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之后,能对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精华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主要有自选“观察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反思型案例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的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老师在执教市级公开课时都能找准资源整合优化的切入点,把公开课变成典型案例研究载体,以点带面进行研究辐射。 2012年4月19日,李伟清老师执教《认识几分之一》;2012年12月13日,吕璀璨老师执教《秒的认识》;2013年12月13日,李伟清老师执教《认识分数》,杨宗异校长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些市级研讨课带给课题研究丰富的案例资源,也呈现了课题研究的可喜进步,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给学校数学教学注入校园文化的魅力。
  
  5、案例积累走向丰富。在实践中随时积累案例,及时上传网络,以研究课为脉络形成“横看成林侧成峰”的反思案例体系。网络中优秀整合实践案例和反思分两集共计几百篇,他们就是我们案例研究最好的载体。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案例,我们寻找共性,彰显个性,在困惑中解码,在行动中解码,在学习中提升,在收集中感悟。丰富的案例资源带给课题组研究充足的养分滋养,文化润泽。2012年12月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设计随笔《小改动,大讲究—我上<10的分与合>》发表在2013年8月《小学教学参考》,这也是归因于她课题研究中案例积累丰富所致。
  
  6、论文撰写走向主动。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理论素养的丰厚,课题组成员的论文创作热情大大提高了。特别是课题组吕璀璨老师在从教低年级的连续两年中,利用课余时间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实录,写下了近几万字的教学随笔。这些丰富的教学第一线资料给课题组成员和她自己带来了许多阅读的喜悦和反思性的收获。吕璀璨老师根据这些随着课堂实践而产生的真实的案例和感悟,后期创作了4篇高质量的优秀论文,并且发表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尊重学生经验,彰显生本思想》获溧阳市2012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低年级学具操作中隐性资源的软利用》发表在2013年2月《教育教学论坛》;《透析苏教版<</SPAN>分与合>单元新旧教材例图呈现方式》发表在2013年3月《广西教育》;《“慢动作”缘何而起》发表在2013年3月《智慧与启迪》。
  
  7、学生学习走向立体。通过研究,我们建立现代社会最新信息资源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整合点,利用适切性的优质数学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立体式”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资源整合,使得课程内容由窄变宽,课题形式由静变动,课题效果由单一变立体, 最终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走向立体化化。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大数学的魅力,经历成长的轨迹,见证智慧的磨砺,感悟人生的境界,数学学习因而变成人生的引领。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及思考
  
  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实践难题。由于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人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受到冷落,不少教师忽视对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这无疑将削弱国家课程的落实。还有些老师片面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情景化而设置情景,一律到“游戏圈”去“闯关”,一些简单的数学现象也让学生上网收集信息,小题大做。这势必重复国外生活数学的老路。如何避免走入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些误区,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整合优化数学教学资源的应定位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有效教学提升,从而促进学校课堂文化特色的生成”这一目标上。
  
  (一)数学教学资源的筛选要有明确的目的指向。
  
  (1)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从“着眼于学科本身”,转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服务于教育”的数学,即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的“人”的发展。因此,学生的价值观、一般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就被作为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这是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精髓的关键。
  
  (2)根据多元的数学观,向教师提供“好的数学”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必须借鉴“多元的数学观”、“数学是关于模式与次序的科学”、“数学的过程观”、“数学的文化观”等等,重新认识数学本质,为教师开发和提供更好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数学文化的材料,只有教师建立起新的数学观,才能由他们去创设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
  
  (3)根据现代的新思想体系所提供的方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参考的关系,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支持体系。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社会与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自觉的使本教学资源与现行的实验教材思想体系保持协调一致,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思想。但是,特别要注意防止形式化与简单化的处理。我们创设的具有地方色彩和学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应与国家文化具有相容性。
  
  (二)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要追求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的教学资源要立足包含有效课堂文化的教学,并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应当选择教学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的交叉点进行研究,使教学资源利用具有更为有效的目标,使有效教学得到教学资源的支撑和扩展,从而使教学资源利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在一起。
  
  基于上述初步的认识,我们认为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优化的研究需要深入,深入的突破点可以选择在教学资源如何促进有效教学上。而这种深入也正好是有效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两者的结合将使得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教学研究相互促进。将教学资源开发定位于促进有效教学,使教学资源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和体现,使教学资源开发更加有的放矢;而将有效教学研究放在教学资源拓展和开发的情境中,可以使有效教学扎根于课程土壤,通过教学资源改变获得教学的动力。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