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由一道“案例分析题”引起的思考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省素质提升工程进入最后一考。面对考试,各同行纷纷捧起书来看例题,看理论,充实自己。我看到了这样一道案例分析题: 
   
  案例 
  下面陈述的是一道考查三年级学生应用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请你分析该道试题的优点,并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编制试题检测学生数学技能的掌握情况? 
  这是一道美国三年级试题:小明为全家买了3张参观动物园的票,价格最低的一张为3元钱,价格最高的一张为5元钱,下列那一个可能是3张票的总价钱? 
  A.8元 B.9元C.13元D.15元 
   
  分析 
  这道试题不同于我们经常给学生练习的已知三个数求和的计算题。虽然试题在计算能力的要求上远远低于我们,但它注意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表现在问题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考虑时应紧密结合动物园门票价格的实际情况,成人票价应略高于儿童票。只有联系实际情况,才可能给出最合理的答案。技能的掌握必须建立在相关的概念知识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机械地模仿和记忆去获得。评价技能是否掌握既要考查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以及什么时候应用这一规则。 
  这确实是一道不错的题目。但好在哪里?是因为它紧密结合动物园门票价格的实际情况,成人票价应略高于儿童票价。只有联系实际情况,才可能给出最合理的答案?我觉得大有商榷的必要。 
  这道题的解决靠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动物园的票价早已不是3元、5元的事情了。宁波动物园成人票价80元,儿童票价40元。就算是美国,国家投资,票价比较低,那么是否还要想到小明一家三个人,是一个大人两个小孩呢?那就要11元。还要想到除了3元5元还有中间票价4元?那就是12元。如果要联系实际就该这么去一一分析,题目就该改成——“小明为全家买了3张参观动物园的票,价格最低的一张为3元钱,价格最高的一张为5元钱,小明可能付了多少钱?”这样一改,选择题就变成了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题,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给出各种答案,在给出答案的过程中练习巩固了三个数求和的技能。 
  可现在是一道选择题,有了四个框定的答案,我觉得它考查学生的是简单的思考和分析能力。8元,3+3已经是6,另外一张票价只能是2,不合题意,排除。9元,3+3+3=9,没有出现5元的票价,排除。15=5+5+5,没有出现3元的票价,排除。只有13元是可以。其实还可以是3+3+5=11元,可是答案中没有出现,所以可能的情况只有C。 
  我觉得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小小的偏差,其实小中可见大,造成这人手一册的素质提升书上的案例分析题的理解偏差,是有大背景大原因的。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后,联系生活实际成了到处泛滥的说词。这道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吗?考查了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的能力吗?它是通过简单的数学思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己悄然之言,敬听大家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