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教师“示弱”学生“逞强”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案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 
    片段一:送给学生的数学大餐——挑战题。 
    出示:一艘轮船往返甲、乙两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航行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航行20千米,来回共用了40小时。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用我们现有的知识来解答比较难,老师也没有想好合适的方法。今天我们回去思考一下,明天在课堂中交流,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道难题,让大家品尝一次数学大餐。 
    片段二:讨论交流“挑战题”。 
    师:谁先说说这题你是怎么想的? 
    (很多学生表现出一副无奈的样子。) 
    生1:这道题不会做,我爸爸也不会做。 
    生2:我爸爸用方程解出这道题,答案是480千米,给我讲了,我听不懂。 
    生3:我爸爸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做出的答案也是480千米,我也不懂。 
    师:估计你爸爸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有关方程和比例的知识要到五、六年级才学,如果老师用方程或比例的知识来同你们讨论这道题,那就是标准的—— 
    生:对牛弹琴。 
    师:不是,是老师得使牛劲,是——牛——弹琴! 
    (师生笑。) 
    师: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过三个臭皮匠就能赛过诸葛亮,何况我们这么多聪明的脑袋在一起!我们一起讨论,看能不能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决这道难题。要求港口间的路程,知道来回共用了40小时,路程等于时间乘速度,要是知道速度就好了。 
    生:但是来回的速度要一样。 
    师:对!如果来回的速度一样,怎么算? 
    生:用来回一样的速度×40÷2。 
    师:噢,来回一样的速度×40可以算出来回的总路程(一些学生附和)。再除以2就是甲、乙两港间的路程(众生附和)。可是来回的速度不一样呀,去是30千米,返回是20千米,怎么办呢? 
    生:能不能想办法把速度变成一样? 
    师:把速度变成一样?好,谢谢你的提醒,这思路好!有没有办法把来回的速度变成一样? 
    生:那就是算平均速度。 
    师:哦!这个平均速度会算吗?也就是变成这个问题:一艘轮船往返甲、乙两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航行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航行20千米,这艘轮船来回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生:会,这样的题目我们讨论过。 
    师:是,在学习平均数知识时我们讨论过。求这艘轮船的平均速度能不能用去的速度(30)与返回的速度(20)的和除以2? 
    生:不能,得用假设法。 
    (让学生用假设法算出平均速度后,指名汇报。) 
    生1:我假设两港相距120千米,240÷(120÷30+120÷20)=24(千米)。 
    生2:我假设两港相距60千米,60×2÷(60÷30+60÷20)=24(千米)。 
    师:比较一下,选用哪个数据比较好? 
    生:60,这样最好算。 
    师:为了计算方便,假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假设的数要正好是30和20的倍数,还要尽量小点。 
    师:对,那现在就能算出甲、乙两港的实际路程了。 
    师生一起计算得出:24×40÷2=480(千米) 
    观点:教师“弱”了,学生“强”了,何乐而不为? 
    1.教师适度“示弱”,利于从学生心目中的“圣坛”上走下来,让学生亲近。一直以来,学生仰视老师也成习惯,所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尤其是在小学,学生眼中的老师简直是无所不能的,他们视老师的话为“圣旨”,最典型的是在与父母或他人的谈论中,时不时会冒出一句自认为是反驳他人的最强有力的证据:“我们老师说的!”那态度之坚决、语气之强硬想必大家都见识过。然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怎样才能真正从学生心目中的圣坛上走下来,使学生亲近你?教师向学生“示弱”则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教师适时主动地向学生“示弱”,则可以使学生不再把你当“神”而是当成学习的伙伴,这样可以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利于学生打开心扉与你畅谈。 
    2.教师适时“示弱”,能有效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主观上都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但是,如果教师句句珠玑,表现得无所不能,而又一路“问”到底或“指挥”到底,那学生只会时刻感觉在被老师拷问着、指使着,只有听的份、答的份、算的份,怎么能让学生与你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在课堂中应该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适时向学生示弱,表现出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切磋的姿态,以学习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成为师生分享成功的过程。这种教师“示弱”的课堂,师生易心灵相通,精神交融,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交换各自的想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3.教师适度“示弱”,能有效克服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数学课上,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如果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都做出详细的分析,都把正确答案算出来给学生,那学生则会产生依赖心理,遇到同类型稍难点的题目,不会主动去探究,当遇到老师没有讲解过的题型时,更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了。所以,要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教师就要适度示弱,让学生自己学习分析、综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通过有效交流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也才会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