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仅有开放性是不够的

时间:2016-10-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开放性的教学指以知识为载体。以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种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开放性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充分地去实践和创新。那么,是不是只要有开放性的行为或设计就能够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点拙见。 
  [案例一]“分数的认识” 
  师:认识了1/2,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生1:1/3。 
  生2:1/4。 
  …… 
  师(拿出一些精心准备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纸片):那么,你能用这些图形创造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吗?(教师期待响亮而又整齐的回答,但是学生沉默不语) 
  学生拿着各种图形的纸片不知所措,然后左顾右盼,最后才慢慢折起来,教师巡视时想指导却无从下手。 
  [反思]有效的教学需要坚实的基础。 
  这个教学片断是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上出现的尴尬,本想在学生认识了以后,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活动让学生活跃起来,实现个性与创新的课堂效果,但实际效果却……深深反思,蓦然领悟了书法界的那句话:要出格得先入格。学生刚刚接触了分数,还没“入格”。教师就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开放,要求学生“出格”——去创造。这如同让学生建造空中楼阁,难怪学生无所适从,最终整个活动以无效结束。 
  在这节课中,学生刚接触1/2这个分数,新颖的读法、写法和独特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学生对其他分数的认识和理解都依赖着1/2意义的内化程度,所以教师如果能增加一些比如一个图形的1/2、一个苹果的1/2、一块橡皮的1/2等素材,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物体1/2的共同特征,就能深化对1/2的理解。在如此丰厚的感性积累和理性提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图形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创造出喜欢的分数,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定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效的课堂才会成为可能。 
  [案例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始,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进行了简单的复习之后。 
  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想探究一下吗? 
  生:想! 
  师:那咱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如果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发现就记录在研究纸上,待会咱们再来交流。 
  (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师:好了,同学们,在刚才的研究中同学们肯定有一些发现,谁能把你们的发现大胆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半晌,有个别学生举手。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欣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折出来的。(边说边折) 
  师:非常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沉默。 
  师(有些着急,拿起尺子做测量状):大家看,还可以这样呀…… 
  最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反思]有效的教学需要适度的引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非常鼓励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式去学习和交流,这些理念对比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无疑是有进步的。而且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的确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如果学生能运用这些方法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和探索出来,并且通过交流使认识更深刻,探究更深入,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之前,教师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通过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强硬地打着开放教学的牌子,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引导、暗示的情况下进行探索。从学生不知所措中可以看出,学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在探索的方法上过于开放,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探索必然是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上述片断中,在探索之前教师可以在方法上进行引导,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样学生就有法可依,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师在探索中可以引导:“如果有什么发现就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注意把方法和结果说清楚。”这样引导能促进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加工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