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不妨多此一问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最近听了一些人教版五、六年级的数学公开课,沐浴着新理念吹进课堂的缕缕春风,感受着课改给课堂带来的变化,着实让人喜,但也让人忧。本文就教师在习题的利用上,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撷取几个教学片断加以反思,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一、多此一问,生成问题 
  [案例1]在1~20中 
  奇数:______偶数:_______ 
  质数:______合数:_______ 
  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学生汇报。 
  生1:奇数是1、3、5、7、9、11、13、15、17、19。 
  生2:偶数是2、4、6、8、10、12、14、16、18、20。 
  生3:质数是2、3、5、7、11、13、17、19。 
  生4:合数是4、6、8、9、10、12、14、15、16、18、20。 
  师:完成得很好,齐读一遍。 
  (此题教学结束) 
  [反思]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这是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的定义后,教材安排的一道练习题,旨在让学生辨析这四个概念。上述案例中,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填写并及时反馈,这些都非常好,可惜教师就此打住,错失了一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其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四组数,同桌互相提问题,看哪一组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这样提问自有一番景观。现将笔者教学这道题时,来自学生的问题整理一部分如下: 
  1.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非0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2.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指非0自然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3.2既是什么数又是什么数?简称什么数? 
  4.除2以外的质数都是奇数,但奇数不一定都是质数。这句话对吗? 
  5.除0、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但合数不一定都是偶数。这句话对吗? 
  6.相邻的两个奇数、偶数都相差几?用字母怎么表示? 
  7.两个奇数相加和是什么数?两个偶数相加和是什么数?奇数加偶数,和是什么数? 
  8.一个九位数,最高位是十以内最大的合数,百万位是最小的合数,千位上是最小的奇数,个位上是偶质数,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数是多少? 
  就地取材,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对比发现,生成了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笔者深深为学生的问题所折服。其实,这些问题以往都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练习的,这样变教师提供为学生自主发现,不仅提高了习题的利用率,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练习中,同样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时空,让学生练习时有机会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这样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要不断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生成过程进行反思,促使学生从问题生成的角度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认识,激活思维,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二、多此一问,老题新解 
  [案例2]服装厂做一套制服用布3.8米,改变裁剪方法后,每套用布比原来节省0.2米,原来做1800套制服用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学生已学了比例知识)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有不同解法,有针对性地叫了两个学生上台板演。 
  生1:3.8×1800÷(3.8-0.2)=1900(套)。 
  生2:1800+1800 x 0.2÷(3.8-0.2)=1900(套)。 
  师:这道题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解答,非常好。(此题教学结束) 
  [反思]这是一道五年级学过的应用题,进入六年级的课堂,笔者把它称为老题。上述案例中,教师仅满足于学生原有的两种解法,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这是六年级的学生。此时,只要教师提问:“同学们都是运用五年级学的知识求解,你能不能用六年级学过的分数知识、比例知识进行解答呢?”一石激起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