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与思考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片断一:面积的意义 
   
  1.问题情境。 
  老师家要进行装修,买来了两种装修的材料。一种是木条,另一种是大大的三合板(电脑呈现:木条和木板的图),你知道它们分别用在哪里吗? 
  2.抽取概念。 
  根据学生的回答,抽象出概念的表象。木条用于组成框架,它的长短就是物体的周长;木板用于表面,它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3.生活应用。 
  让学生摸书本、课桌的表面,并说说感觉。教师及时指出:书本的大小就是书本的面积,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捕捉学生摸得不对的个例,适时和周长作比较)然后师拿出三个平面图形( □○)贴在黑板上,问:这几个平面图形有面积吗? 
  4.建立模型。 
  你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思考: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表象作支撑。上述教学片断,面积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从问题情境——抽取概念——生活应用——建立模型的过程,在这样从生活——抽象——反馈生活——更高层次的抽象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渐加深了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其中,周长和面积两者的生活表象同时呈现,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了面积概念的本质。] 
   
  片断二:面积的大小 
   
  1.指着□○(贴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问:你知道谁的面积大吗?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法、重叠法) 
  2.出示  问:它们的面积大小怎么比较?(重叠法,电脑演示重叠的过程) 
  3.指着长方形、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问:怎么知道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板书:剪叠法,电脑演示先剪后叠的过程)剪叠法是不是万能的方法? 
  4.假设 □是两间卧室的地面,谁又有更好的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1)学生思考,电脑呈现卧室的地面图(隐含数地板砖块数的方法)。(板书:数方格) 
  2.电脑呈现:长方形分成8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分成9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面积相同。问题:现在你能看出谁的面积大吗?为什么? 
  3.电脑呈现:在原有基础上把长方形分成32个小正方形。问题:现在又是谁的面积大?为什么?(引起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不是格子越多面积就越大,格子的大小不一样,没法比较房间的地面面积。因此,在测量面积大小时,需要确定统一的标准,这样就方便比较) 
  [思考:上述教学片断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串、问题串,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方法串,使面积大小从不能比较到能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呈现出知识的逻辑性与递进性。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三角形、圆等,但总觉得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而“人们为什么将正方形定为面积单位”不是本节课所能让学生体会清楚的。再说,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面积单位,如果放手让学生探究,将无法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片断三:面积单位 
   
  1.猜想面积单位。 
  问题:我们用怎样的标准来规定□(教具为1平方分米)呢?学生可能呈现两种方法:1.运用已有知识联想,猜想以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为标准。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面积单位多是平方米,再根据教具正方形联想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 
  2.同桌合作,图像构建。 
  各画出边长是1厘米和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用绳子或米尺表示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师指出这些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就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我们把它们称为面积单位。 
  3.生活链接。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分别和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差不多? 
  4.开放测量。 
  同桌共同选择实践对象,如橡皮、A4纸、黑板等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再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并填写实践表。 
   
  5.汇报测量情况并小结。 
  [思考:对三个面积单位的教学,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分三次进行,这样比较乏味。本片断大胆地采用一次呈现,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已学习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单位)和生活经验;二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是并列而非递进的知识,所以可以在同一平台中进行一次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