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得到改善。在教学中,教师都乐意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种教学行为确实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是,认真审视后就会发现,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就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说,只求热闹而与认知基础脱节、耗时多收效少、过于追求贴近生活而削弱数学思维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致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一、案例描述 
   
  案例1 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一只小狗和一只小兔在一条标有数的数轴上比赛跳格子。 
  师:1只小兔和1只小狗在进行跳格子比赛,小狗每次跳3格,小兔每次跳4格。(多媒体显示:小狗3格3格地往前跳,小兔4格4格地往前跳) 
  (看着这样有趣的动画,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很多学生为小狗的落后而着急,情不自禁地为小狗喊加油) 
  师:请同学们分别观察小狗和小兔跳到的数有哪些?其中哪些数是它们共同跳到的? 
  (课堂中的热闹场面立刻冷了下来,学生们强行收回一直追随小兔、小狗跳动的目光,重新回到数轴的0起点,逐一找出小兔和小狗所跳过的数) 
  生1:小狗跳到的数有:3、6、9、12、15、18…… 
  生2:小兔跳到的数有:4、8、12、16、20…… 
  师:小狗和小兔所跳到的数分别有哪些特点?你们能接着写下去吗?观察并讨论,小兔和小狗共同跳到的数有哪些?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参与讨论的情况下,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案例2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玩掷骰子怎么样? 
  生:好! 
  师:请大家按要求掷骰子。 
  出示游戏规则: 
  (1)每小组掷3次,按顺序记下掷出的3个数,并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 
  (2)每小组掷4次,按顺序记下掷出的4个数,并组成3个不同的四位数。 
  (3)每小组掷5次,按顺序记下掷出的5个数,并组成2个不同的五位数。 
  (4)把组成的数填入下表,再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案例3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一位教师创设的导入情境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生:很好! 
  师:那我们一起去帮王老师家粉刷墙壁好不好? 
  生:好! 
  师(多媒体出示一个房间,并指着其中一面墙):这面墙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谁能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生1:长6米,宽3米。 
  师:那么,猜一猜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呢? 
  生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9平方米。 
  生3:错了,是18平方米。 
  生(多数):对,是18平方米。 
  师: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4:6加3的和乘2得18。 
  生(多数):错了,这种算法是求周长的。 
  生5:老师,我知道,应该是6乘3得18。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没人应答)谁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接下来,教师通过电脑演示摆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研究算法。 
   
  二、分析思考 
   
  在案例1的情境中,“趣”远大于“思”。学生看着有趣的比赛,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比赛结果,没有学生会主动关注小狗、小兔所跳到的数。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迎合着教师有问必答,由热闹的比赛场景又绕回到课本设置“找倍数——找公倍数——找出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这一情境的创设显然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享受短暂的乐趣(并非是探究数学的乐趣)之后,学生仍然得按教师的要求在“纯数学”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