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这样做,有必要吗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片断一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P48页有这样一题:找尾巴。 
   
  在市级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都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那么,你们能帮助小壁虎找到尾巴吗? 
  (学生们马上踊跃地举起了小手) 
  生1:第一只壁虎我选88这条尾巴。(谁知教师的课件早已预设好,随机出示了87) 
  师:选88?我选87。 
  (其余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怔) 
  师:生2,你知道你做错了吗? 
  生3:老师,我没有做错,我是先做那一边(边说边用手往右指)的第一题。 
  师:做题时,我们一般从左边做起。你也算做对了,但是从右边做起的,我们一般应该从左边做起。 
  (说完,依旧按着课件从左边第一题做起,直到结束) 
   
  反思: 
  1.课件服务于教学还是追随着课件教学? 
  在新课程盛行的今天,课件成了课堂的亮点。一堂课上,若没有课件的闪现,似乎就会黯然失色。所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比赛课,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明丽逼真的形象安排,都成为了评价好课的标准。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不是。电教手段永远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合理运用课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但若运用不当,就会收到华而不实的结果。 
  本堂课上,学生的选择有错吗?教师在要求不清的情况下(没说从左到右的顺序),生1从右边做起,选择得数是88这条尾巴,不是很自然的吗?而教师预设的课件缺乏灵活度,硬要牵着学生顺着课件走,把学生原本成型的思维基本否定了,这是何等的遗憾! 
  2.课堂上,教师应该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还是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走向清晰? 
  在本堂课上,假如教师在生1回答后,立即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下面的教学,那又是多么的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啊!在听课的教师看来,既做到了尊重学生,教学又灵活,何乐而不为呢? 
   
  片断二 
   
  (最后一条尾巴没有壁虎对应) 
  师:还有一条尾巴,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展开想像的翅膀? 
  生1:那只壁虎可能逃走了吧? 
  生2:可能是多余的尾巴。 
  师:想想看,还有可能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 
  生3:20+23。 
  生4:40+3。 
  生5:41+2。 
  …… 
  师:谁能再说一下,一定应该是什么样的算式? 
  (师把“一定应该”四个字说得很重) 
  生6:10+33。 
  生7:22+21。 
  生8:25+18。 
  师(脸色不悦):是这样的算式,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9:得数是43的算式都可以。 
  师(满面笑容,两眼放光):说得真好!好极了! 
  (正中教师下怀) 
   
  反思: 
  在新理念倡导的今天,弹性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发散思维得以有效地张扬,课堂上能收获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只要学生经过积极动脑,深入思考,任何有思维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鼓足学生继续深入思维的动力。 
  在上面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刨根问底吗?非要追问出总结性的话“得数是43的算式”才肯罢休、才能肯定吗?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当学生回答出20+23、40+3、41+2、10+33、22+21、25+18这些算式时,教师都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这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但是用算式的形式表达的。假如最后一句结语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来固然很好,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若只有个别学生才能总结出来,教师还要继续追问,是否有些太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