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新世纪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案例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第161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
  本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让我们刮目相看了,因此基本上都有较强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领悟本课的重、难点。
  设计理念:
  小学几何称作实验几何, 如“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的方式在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这些活动把视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从而掌握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儿童的几何语言是在他们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
  逐步发展起来的。能正确运用几何语言是几何概念形成的重要标志, 也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几何语言的学习是不能单凭概念的传递和个人的独立学习来实现的, 所以, 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数学语言交流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要注意不可陷入“学习就是操作, 操作就能掌握”的学习模式,而应关注是数学思维含量的大小。
  知识点:
  1、认识展开、折叠。
  2、空间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面的对应关系。
  3、数学对应思想。
  4、展开图特点:沿棱剪开,六个面互相连接。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中的探索活动,了解“什么是是展开,什么是折叠”,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2、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像力。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教、学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剪刀、水彩笔、正方体与长方体教具,课件、各种展开图。
  教学设计:
  活动一:探究新知,体与面的转换
  师:(出示正方体)抢答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师:说得不错!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有6个面;二是引出下一活动:沿着棱展开。)
  师: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停顿十几秒)
  师:你能说一说你想像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请2-3名学生说)
  生:……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说出想像的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样的?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想像的展开图剪出来,从而实现体与面的结合。)
  师:我们试着剪一剪,验证大家想像的对不对,操作要求是: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比一比谁剪得快!
  学生操作、展示作品。
  (教师巡视,教师把与剪得快的学生的相同的展开图给学生,让其贴在黑板指定位置。)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你还能联想到其他的吗?
  生:……
  (设计意图: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强化直接感知。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有意识的对展开图进行分类粘贴,让学生感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某些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师:相同的正方体可以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展开图,你能把它折回原样吗?操作要求是:四人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