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当预设情境不如意时,怎么办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教学是一种学科性活动教学,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构建数学活动平台,激发他们的数学探究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并且置身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那么,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的系列环节上,怎样预设有效情境呢?是不是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出发去创设理想的情境,开展情境的有效教学呢?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个顶点和每条边上的中间点都用蓝色标出了。
  师:有8个人在用正方形桌吃饭的时候,你会选择坐哪里呢?
  生1:角落那个位置。
  生2:我也选择做角落,因为坐那不会显得特别挤。
  师:大家看正方形上面有8个点,到中间位置,哪里比较远?
  生:4个顶点(角落点)的位置到中间比较远。
  师: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坐在边上位置比较好,到中间菜盘的距离近啊!
  出示一张圆形纸片,边上标出了8个蓝色的点。
  师:如果换成了圆桌,你会选择坐在哪个点上呢?
  生1:我觉得坐哪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为什么坐哪都一样呢?
  生1:圆桌没角,坐哪都舒适。
  生2:圆桌边是圆滑、弯曲的,我也认为坐哪里都一样。
  师(紧锁眉头):如果家里来了8个客人,现在你会选择方桌还是圆桌来招待客人吃饭呢?
  生1:圆桌。
  生2:我认为圆桌面是个圆形,边缘是光滑的曲线,大家坐着宽敞、舒适。
  生3:我认为人多就选择圆桌,人少的话比如只有4个人那还是考虑方桌,又省地方。
  随即,班级里开始发出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老师又皱紧了眉头。
  师(语气生硬地):我也认为圆桌比较好,那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生不做声。
  师:大家看圆上的8个点到圆中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用圆桌吃饭,每个客人到中心菜盘的距离都相等,比选用方桌要来得好啊!
  生无言以对。
  “昨天的现象”:
  教者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判断方桌上的8个点到中心的距离是不相等的,而圆桌边上的任意点到中心都是等距离的,来说明平时选择圆桌用餐的原因。
  “今天的思考”:
  从教学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选择圆桌并不是因为圆桌边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而是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圆的另一特征:是由一条曲线围成,边缘光滑,面积比较大。圆桌和方桌比,坐的人相对多些,舒服又和谐。学生的回答显然背离了老师的意图,因此教师千方百计地提醒他们,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可他们还是不领情(不语)。这样的设计出乎听课者的意料,从常理上讲,我们在用餐时之所以选择圆桌,并不是因为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原理啊!而学生的回答恰好是符合生活常理的。
  课后,我又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的回答违背了教师原先的设计意图,但又有理有据的时候,作为教师又该怎么办?答案当然不是像案例中的这位老师这样把自己并不成熟、合理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在学生抛出自己的观点,又有许多数学生认可的情况下,教师要做的首先就是及时反思自己预设是否科学。应该“顺水推舟”还是及时挽回,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判断力及应变能力,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决断,以有效的开展下面环节的教学。
  “明天的方向”: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做到:1、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顾此失彼。2、思维含量高(或者说情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诱发学生作深层思考。3、求真、求趣,不随意编造。4、生活原型数学化,数学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数学课堂才会精彩不断,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