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富有个性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富有个性呢?
  一、 是控制,还是服务?
  [案例1] 《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A教学:
  师:25 和35 谁大呢?
  生:35 大。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看,25 的分数单位是?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是15 ,有2个15 。
  师:35 的分数单位是?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分数单位是15 ,有3个15 。
  师:因为3个15 比2个15 大,所以?
  生:35 比25 大。
  师:谁能把刚才的话连起来说一遍?
  生:25 的分数单位是15 ,有2个15 ;35 的分数单位也是15 ,有3个15 ;因为3个15 比2个15 大,所以35 比25 大。
  师:谁能仿照刚才的说法,说说38 与58 的大小?
  ……
  B教学:
  师:25 和35 谁大呢?谁能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生1:35 大。因为3份总比2份大。
  生2:一个是2个15 ,另一个是3个15 。肯定3个15 比2个15 大。
  生3:我们画画示意图就知道了。(到黑板上画)这表示35 ,这表示25 ,很明显35 比25 长。
  生4:……
  师:真好!我们可以有很多理由说明35 比25 大。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生: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师:分母相同就说明了什么?分子不同呢?
  生:分母相同说明每份数相同,分子不同说明含有的份数不一样
  师:这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时候,我们灰?跹??br>生:看分子。
  ……
  我们总喜欢循循善诱,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循循善诱是在一种“打乒乓”式的问答中进行的。在“启发”的光环下,教师的思维代替或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还需要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吗?真正的教学,是要把学生带入一个“渔场”,让他们有一个探索的空间与交流的阵地,而不一定就是要提供多少现成的“鱼”或“渔”。
  [案例2]《小数的性质》教学
  通过人民币单位的换算、长度单位的换算等例子,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三个算式:
  0.3=0.30=0.300
  0.5=0.50=0.500
  1.8=1.80=1.800
  A教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
  2、 从右往左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B教学:
  师:黑板上出现了这样的三个算式。
  1、 你也能写出几个和它相类似的算式吗?并说说几个数之间为什么可以画等号。
  2、 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为什么?
  你能用语言把你的发现描述出来吗?……
  我们好象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发现规律。但深究其实质,学生需要动多少脑筋呢?面对一个数学现象(或问题情景)时,我们老师能不能“少规定些路线”、“少插一些路标”,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和感悟呢?
  二、 是抱怨,还是赏识?
  [案例]《角的认识》教学
  师: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个角?
  (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但是他画角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规定从一个顶点出发)
  A教学:
  师:同学们,他画得对吗?
  生:对!
  师:对?!你们注意到了他画角的顺序吗?角的两条边应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射线应怎样画?这样画行吗?(用手比划)
  生:不行。
  师:那他画得对吗?
  生:不对!
  ……
  B教学:
  师: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面向画角的那位同学)你能谈谈体会吗?
  生:我画出了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极了。大家都能画出角吗?
  生:能!
  师:老师有个建议。想想看,角的两条边分别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既然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用手比划),我们画的时候最好按什么样的顺序画呢?……
  C教学:
  师: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面向画角的那位同学)你能谈谈体会吗?
  生:我画出了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