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几则数学案例反思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有效的课堂,应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探索后的发现,应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应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般抛砖引玉式的独特境地,应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应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应有“精鹜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来课堂教学的“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差异”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积极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才是有效且成功的教学。教育家也说过:“当一个教师能把学生间的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的可贵。”
  【案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利用学具和沙子进行探究,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正当教师准备教学例题时,只听一学生急促地说道:“老师,我觉得这个实验设计得不好。因为这样证明的是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容积的1/3,而不是体积。”随即,教师因势利导,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三倍。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放一些水,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再把圆锥形物体放进水里,计算出水和圆锥的体积,再减去水的体积,这样就得到圆锥的体积。用同样的方法再算出圆柱的体积,便能算出圆柱的体积是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马上有学生提出意见:“这样太麻烦了。用一支有刻度的量筒来测量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再进行比较就简便多了。”这时,教室里出奇的静。一会儿,又有学生提出:“因为量筒的底面积不变,我们根本不需要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只需要看圆柱、圆锥分别放在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再算一算它们是不是三倍的关系就可以了。”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感悟】在合作交流中,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通过对自己创设的实验方法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清晰与完善,而其他学生也能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二、“错误”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经常外出上示范课,每每告诉那些陌生的学生:“于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其实,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在于于老师有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案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有一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学生还议论纷纷:“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板演的学生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这时,教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们都愣住了……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总时间,现在装了5小时,还要装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即剩下没有装的就是36×3=108(台)。”“大家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稍过片刻后,学生纷纷赞道:“说得对!”“真聪明!”……
  教师由衷地赞赏了学生的回答,并请板演的学生把题目继续做完,他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座位。
  【感悟】上述案例中,教师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教师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事实上,这位学生不会做这道题目,他只是碰巧算对了一步。案例中的教师以其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善待了学生的错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课堂得以精彩生成,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三、歧路资源——进入佳境,别有洞天
  课堂上的歧路资源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如果教师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