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有效地引导概括与提升――“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断与反思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片断】
  (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出28 + 17 = 17 + 28之后)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加数的位置换了,和都不变呢?
  生1:不是。
  生2:我觉得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
  生3:我认为肯定是。
  师:接下来,请大家举例验证。老师给大家提几条建议:(1) 自己举例、计算;(2) 小组交流:是否存在例外的情况?(3) 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验证实例。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上台展示本组验证的实例)
  组1:125 + 375 = 375 + 125,4 + 5 = 5 + 4,76 + 80 = 80 + 76,3000 + 2000 = 2000 + 3000。
  组2:……
  师:加法算式中加数的位置换了,和有不相等的例外情况吗?
  生:没有。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1:这些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相同。
  生2:这些算式中的加数和得数不变,只是加数的位置换了一下。
  师:你能否用图形或字母等其他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
  生1:我用图形表示:○ + △ = △ + ○。
  生2:我用文字表示:甲数 + 乙数 = 乙数 + 甲数。
  生3:我用字母表示:a + b = b + a。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策略。用a、b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 + b = b + a,这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与提升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验证的心理需求。面对28 + 17 = 17 + 28这一来源于实际情境的等式,我先引导学生对“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加数的位置换了,和都不变呢”这一问题提出了猜想。这种猜想对学生来说是有基础的,因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过类似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因为猜想,学生才有了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二是在列举正例的同时寻找反例。对于运算律的教学,不少教师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这是学生现场思维的真实反映。然后,教师又引领学生通过独立举例、交流共享,进一步充实了学习材料,丰富了数学事实,为知识的归纳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背景。三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示规律。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规律的认识,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整个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后面学习加法结合律及乘法的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