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安排了“怎样滚得远”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从斜坡滚下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较远。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我们的教师何尝不是传统教学中成长起来的呢?认识到了这一点,几位同事决定进行“下水实验”。实验对场地和滚动物的材质等干扰因素作了控制,对实验结果整理后制作了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教学。
  【教学片断】
  各小组学生第一次实验结束,教师请各组学生依次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认为,当木板与地面成30°角时,物体滚得最远。
  生2:我们小组认为,当木板与地面成45°角时,物体滚得最远。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结果,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成多少度时,物体有可能会滚得更远些?
  (有的小组认为20°,有的认为40°,有的认为50°,有的认为45°)
  师:针对刚才提出的猜想你们想不想再做个实验?你们小组准备选取多少度角来开展实验?
  生1:我们准备选取20°角来开展实验。
  师:也就是选取小于30°的角度再次实验。
  生2:我们准备选取40°角来开展实验。
  师:也就是选取30°~45°之间的角度再次实验。
  生3:我们准备选取50°角来开展实验。
  师:也就是选取45°~60°之间的角度再次实验。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选取60°以上的角度去实验呢?
  生:刚才实验时我们发现60°时物体滚得最近。
  学生再次实验,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填写实验表,然后组长上黑板填写实验数据。
  师:通过再次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们觉得小于30°时物体滚得并不远。
  生2:我们觉得在30°~45°时物体滚得都比较远。
  生3:我们觉得在45°~60°时物体也滚得并不远。
  师:请你们把两次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然后各小组讨论讨论,看看通过两次实验,各小组有什么结论?
  生:在30°~45°时物体滚得最远。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产生疑问、操作实验、形成猜想、实验验证的全过程,在获得较科学的结论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实验获取结论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帮助者和思维的启迪者。这一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有关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需要教师成为学习者和实践者,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
  1. 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一种人的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怎样滚得远”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学生要学会借助三角板摆出各种不同的角度(30°、45°、60°),能按要求正确滚动物体,会用卷尺测量物体滚动的距离,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等等。因此,教师在课前调查了学生运用三角板、卷尺等学具的经验,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2. 事先经历探索过程。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经历了实验、猜测、思考、再实验、再思考的过程,这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为了能引导学生有效地经历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成为一个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之前,亲自进行了多次实验,测量出物体滚动的距离,并把这些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对实验结果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教学中,由于影响实验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实验,在对这些数据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确定实验得出的结论为: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45°之间,物体滚得远一些。
  3. 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预设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学生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实验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呈现的各种信息,生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满足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与学生一起实践数学。本课第一次实验后有三个小组的学生认为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成45°时物体滚得远,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认为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成30°时物体滚得远,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成多少度时,物体有可能会滚得更远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别选取小于30°、30°~45°、45°~60°的角度开展实验。各小组再次做实验,记录各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