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片段评析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片段一】利用生成资源,体验负数产生过程
  (一)提出问题,亲身体验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数据准确地填在表格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1)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2)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0名同学。(3)张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二)有序反馈,集体讨论
  师:这样记录,大家有什么看法?(在投影上展示第一种情况。)
  生:这样无法看出是进2个球还是丢2个球。
  师:都是2个球,但一个是进球,一个是丢球,意思正好怎么样?(同时借助手势表示进球和丢球的相反意义。)转来和转走的意思呢?赚和亏呢?仅仅用我们学过的数,还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吗?
  师生交流第二种情况。
  师生交流第三种情况。
  师:快说说你怎么想到这两个符号?(师指向账目结算部分。)
  生:我认为张阿姨赚6000元心里肯定特别高兴,所以用笑脸表示;而亏了2000元就用哭脸,表示她心里很难过。(其他学生发出会心的笑。)
  师:看得出来,大家很欣赏这种方法。像这样用符号表示的方法还有呢?(师随即展示其他同学使用的不同符号。)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你用的符号你明白,他用的符号他明白。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相互交流的,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
  生1:需要找到一种大家都能看懂的符号。
  生2: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
  师生交流第四种情况。
  师:这是哪位同学记录的?快说说你的想法。
  [评析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首先,教师请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学生采用了单纯的数据、文字加数据、图标或符号加数据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分为四类有序反馈,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在解决不断产生的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短短的一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片段二】朴实的教具,促进有效的思考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录音:哈尔滨零下15℃到零下3℃,北京零下5℃到5℃,上海0℃到8℃,海口12℃到20℃。随后,引导学生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师:生活中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这是一个大号的摄氏温度计,1个小格代表1(没有标出数字),中间红颜色的绸带代表水银柱,上、下可以动。你们能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吗?(能!)
  师:谁能把5℃表示出来?
  一生到前面操作,把最下面的刻度作为0℃,并把往上数第5个小格处确定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