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年、月、日”三次教学实践及思考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伴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我们先后三次执教“年、月、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教学方式的悄然变化。
  【第一次教学】 在 授—受” 中拒绝了学生的经验
  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年份的年历卡。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开始了对年、月、日的认识:观察你手中的年历卡,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得到:一年有12个月。那每个月各有几天?学生找到了:1月有31天、2月有28天……我们把一个月有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就这样,在教师亦步亦趋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的关系,大月、小月、二月的区别,平年、闰年的判断等。
  教学,不是告诉。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借助年历卡等资源,领着学生逐个发现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然而我们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积累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的经验。如果把学生当成毫无经验储备的“白纸”,一切从零起步,一问一答,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教学的最大浪费莫过于把学生的已有经验排除在外”。因此,这种探究是小步子的探究,依然着眼于习惯上的“师授生受”的问答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第二次教学】 在开放中教师让出了舞台
  课前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研究了年、月、日,有观察日历、年历的,有阅读课本、课外资料的,也有请教家长、上网查询的……教师一改“传道者”的形象,和学生亲切交谈:同学们,我们自己想办法研究了年、月、日,你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们的收获是丰富的:一年有12个月;一首歌这么唱:“一年有365天”……你一言我一语,年、月、日的关系,大月、小月、二月的区别,平年、闰年的判断等,他们居然都有所涉及。
  除了书本知识之外,他们还自觉进行了课外拓展:2000年是闰年,2002年是平年。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多一点,一年按365天算,4年就多出一天来,所以每4年才有一个闰年……
  学生们七嘴八舌,课本的、课外的,错误的、正确的,浅显的、深奥的,众多信息扑面而来,学生们有些招架不住。而此时的教师因为学生的出色表现大为兴奋,只顾为学生的研究而喝彩。至于所有的信息呈现之后,如何来炒这盘“大杂烩”,教师显然准备不足,显得捉襟见肘。一堂课下来,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有价值的数学?从练习反馈情况看并不理想,反而没有第一次教学的班级学得扎实。
  教学,是一种唤醒。当学生真正解放了头脑、解放了手脚、解放了嘴巴之后,他们发现,数学就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他们真切地体验到,探究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学生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唤醒、开掘与提升。
  但是,在展现学生潜能的同时,教师却让出了舞台,缺少对学生呈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与调控,缺少引导学生建构自己认识的过程。教师的退居幕后,使得学生的交流仅仅是个人信息的呈现,学生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个体的原有水平上,大多数学生无法对新知实现完整的意义建构。
  【第三次教学】 在互动中和谐对话
  教师课前还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年、月、日,所不同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了自己引导调控的即时跟进。
  生:我研究了今年的年历卡,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天。
  教师引导1: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生:1月有31天,2月有28天,3月有31天,4月有30天……
  生:我研究的是2001年和2002年的年历卡,结果和他一样。
  教师引导2:有不同的吗?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研究的是2000年的年历卡,2月份有29天。
  教师引导3:是吗?给大家看看。(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这是为什么呢?
  生:老师,我知道2000年是闰年,2002年是平年。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多一点,一年365天,4年就多出来一天(师:大约一天),所以每4年才有一个闰年。我是看了《十万个为什么》才知道的。
  生:我还有补充,过去凡是单数的月份是大月,有31天;双数的月份是小月,有30天;2月份是杀头的月份,少一天,有29天。后来的皇帝把自己出生的8月份也改成大月,所以现在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7个月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这4个月是小月;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我也是在课外书上看到的。
  教师引导4:说得很好。2月有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的是闰年。那1997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997年是平年,因为2000年是闰年,4年才有一个闰年,所以1996年是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