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于细微处超越经典――谈“角的度量”在教学设计上的突破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课目,因其内容枯燥且技能训练要求较高,一直备受教学研究者的冷落。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这一课例的研究开始增多,涌现了一批经典的教学设计。
  一、对经典设计的陈述
  本文引述吴卫东、邱向理主编的《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有关“角的度量”一例,并尝试作出浅显的分析。
  第一部分:引入
  1.教师出示“自制活动角”,请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角的知识。
  2.教师拉长“自制活动角”上的天线杆,问:这个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3.请学生演示:怎样才能使这个角变得更大些?或更小些?
  4.请学生比较下面的角的大小。
  [分析:通过“自制活动角”复习相关的角的知识,特别是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的关系,教师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概念,并希望通过四个角的大小比较,特别是∠1和∠4的比较,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及1度角。
  2.在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1度、暖、30度、60度、120度。
  3.在桌面上用牙签摆50度左右的角。
  [分析:用牙签在量角器和桌子上摆角的设计非常精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值来进一步建立角的大小概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的角。]
  第三部分:探索量角的方法
  1.猜一猜这两个角分别有多少度?
  2.请学生试着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有困难可求助书本、教师或同学)
  3.在学生的反馈交流中形成量角的一般方法。
  [分析:教师通过先估后量的办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出了量角的一般办法,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关于角的大小的空间观念。]
  4.尝试量出下面三个角的大小。(第3个角所画边较短,无法直接用量角器准确量得结果)
 
  5.通过测量解决“引入”中∠1和∠4的大小问题。
  6.画出20度、100度和160度角的示意图。
  [分析:学生通过测量各种位置和形态的角,既巩固了角的测量方法和特殊的测量技巧,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关于角的大小概念。]
  第四部分:应用提高
  1.观察并测量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2.寻找生活中的角,先估再量。
  二、于细微处突破经典
  这样的设计是无可挑剔的。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可以很好地建立角的大小概念,并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但笔者所关心的焦点在于:
  1.能不能找到一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