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青岛版《可能性》教学片断与反思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进真实的课堂。下面是我对“可能性”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
  学生做好名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名片的活动,我问:如果把你们每个组的名片合在一起,每人摸10次,一次摸一张,每次摸完后再放回,打乱顺序再摸,猜猜看,会出现什么状况。
  生:我们组8个人,6人属鼠,2人属猪,我认为可能摸到鼠也可能摸到猪。
  生:我猜我们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我们组属鼠的人多。
  生:我猜摸到属鼠和属猪的可能性一样大,因为里面既有属鼠也有属猪的名片。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猜的合理。
  生齐喊:摸摸看。
  就在每个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其中那个6人属鼠2人属猪的小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第一个同学摸的时候,第一二三次摸到的都是属猪,他们就向我求救,我就对他们说:“继续摸。”但第四五六次摸到的依然还是属猪。我的额头也开始冒汗,心里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呀!”于是,我故作镇定的说:“这才轮到第一个同学摸,还有好多同学没有摸,别着急,继续摸!”
  终于,这位同学第七次摸到了属鼠的名片。
  孩子们高兴的直拍手,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摸名片的活动继续进行。
  但是,在每个同学都摸完10次后,刚才出状况的那个小组又遇到新情况了,原来他们统计的结果是58次摸到属猪,22次摸到属鼠,这与他们的猜想很不相符。
  于是,我非常尴尬地对他们说:“实验也有与猜想不符的时候,你们只要知道应该是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就行了。”学生一脸茫然,带着困惑的表情坐下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上过好几次了,但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出现。下课后,学生那一脸茫然的样子始终浮现在我面前,刺痛着我。
  怎样正确认识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现象呢?很多学生和我都认为:第一次摸到属猪的,第二次就应该摸到属鼠的;连续两次摸到属猪的,那么第三次更应该是属鼠的。正因为如此,当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时,不但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连我都感到困惑。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我们受自我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当连续多次摸到属猪的后,就会产生下一次“应该摸到属鼠的”的心理期望。首先,对某一次摸名片而言,会摸到什么属相,这是事先无法确定的。而且,不管前一次(或前几次)摸的结果怎样,都不会对下一次产生影响,就是说即使已经连续六次摸到属猪的名片,但下一次摸到属鼠和属猪的可能性依然一样大。其次,连续六次摸到属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事件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那么,最后摸到属猪比属鼠多的结果又该怎么解释呢?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仅出乎一部分学生的意料,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就引发了我对“可能性”本质的思考。我想起了有关概率的一句话:概率可以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一般情况下,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一频率偏离期望值将减小。既然是理论上的期望值,那么实际当中就不排除偏离期望值的情况,即概率具体到某一活动时,不排除偶然性与意外性,而这恰恰就是真实可能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对“可能性”这两方面的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可能性”而服务。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果理解为可能性的“意外性”,因为“意外”才更能体现可能性的真实性。
  有了以上的理解和认识,再来审视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由于我对可能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所以没有抓住可遇不可求的时机,没有利用好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了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本质的绝好机会。反思后,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反思,具体办法如下:
  1、连续三次摸到属猪的名片后,可以讨论,怎么会连续三次摸到属猪的名片?第四次会摸到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会认识到每次摸的结果在之前是没法预料的,连续多次摸到属猪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