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在操作中感受数学概念的生成――“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及评析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堂回顾: 
  (课前每生发3张长方形纸)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发的纸拿出来,随意折出几个分数,并涂上颜色。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作指导。) 
  师:告诉我,你折的是几分之几?怎样折出来的? 
  生1:我折的是1/3和1/4,1/3只要把纸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1/4是把纸先对折一次,然后再对折一次,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师板书:1/3、1/4)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2:我折的是2/3,我是把纸这样平均分成3份,然后取2份涂了颜色。(师板书:2/3) 
  生3:我一次折了2个分数,我先这样把纸对折3次,平均分成8份,然后涂了4份颜色,既可以说是4/8,也可以说是1/2。(师板书:4/8、1/2) 
  师:你真聪明!那你会说说4/8表示的意义吗? 
  生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和单位“1”的关系。) 
  师:有没有用2张或3张纸折出来的分数? 
  生4:我是用2张纸折的,一张平均分成4份,涂了,1份,另一张也平均分成4份全部涂上颜色,一共就是表示5份,用5/4表示。(师板书:5/4) 
  生5:我用了3张纸,全部平均分成2份,其中2张纸涂满了颜色,另一张纸涂了一半,用分数5/2表示。(师板书:5/2) 
  师:你真棒!能不能告诉我5/2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和单位“1”的关系。) 
  师:还有谁认为自己的分数比较特别,和其他同学不一样? 
  生6:老师,我是折的6/6,我认为比较特别。因为它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6份,再全部涂上颜色就行了。 
  师:果然与众不同,大家认为合适吗? 
  生:合适!(师板书: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分数:一起来将他们归归类。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3类,分类的标准是分于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1/3、1/4、2/3、4/8、1/2。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6/6。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4、5/2。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3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 
  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1/3、1/4、2/3、4/8、1/2。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6。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4、5/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师: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这些分数一一归类,说得都有道理。我们来观察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他们的结果相同,但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这个分数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大。 
  教师把上述内容的板书合并。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统称假分数。追问:现在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吗? 
  理性思考: 
  在“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提供3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经历了“折纸——涂色——描述——观察——分类——比较”这一系列过程,用折纸和涂色的方式表示出分数,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复习分数的意义,深化了“平均分”的认识;接下来的描述与观察,学生切实感知了列出的几个分数和单位“1”之间的关系,为真假分数概念的理解做好铺垫;分类后进行及时比较,对叙述的两种分类标准进行辨析,使真假分数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显现,并且条理清晰,范围明确,使得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呼之欲出。整个片断,教师为学生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充满交流和碰撞、有着鲜活生命力感受的过程。 
  数学概念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教学片断,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