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研究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案例一:《简易方程》
  师:(指着天平问)这是什么?
  生:这是天平。
  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8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100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吗?
  生:不平衡。
  师: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生:80<100
  师:(在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20克的砝码)现在天平的两边怎样?
  生:平衡。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20+80=100。
  师:这里有一些式子,请你观察,并分类。(40+30=70、x-8=16、92-38=54、3 x=18、9+a=16、x-2y=0、18=3×6、30+4x=110)
  生:分成两类: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另一类。
  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提出一些式子,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不是方程。然后教师指导解方程,学生模仿练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案例二:《长方体的认识》
  (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物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看面有什么特征?
  (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继续观察汇报)
  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处于控制地位。学生通常是按教师的要求被动作答,说得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课堂上难以见到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学习不以学生的需求为转移,常常以教师的思想为中心。这样,教育成了企业生产流水线,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交流失去了意义。由此引发了教师的直接说教式,问题的回答变得机械。设计的许多问题是“小步走,步步为营”,较难的问题人为地分出了许多步骤。教师的问题繁多而较简单,不富挑战性,导致最具有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被教师独占了,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最有营养的那一部分被无情地砍去,付之东流。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出现了:1、交流机会匮乏。虽然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数学交流对数学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予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注重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2、交流模式单一。尽管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交流模式有三种: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相结合。但“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向交流为主,一些少得可怜的学生交往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积累充足的交流资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多向交流的模式,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交流平台;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从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让他们的思维进行真正的碰撞,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一、创造和谐环境,让开放交流成为可能。
  1、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教学观念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是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课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的有关“西游记”的几个画面边播放边旁白:话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取经路上。这一天,孙悟空好不容易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