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几多“情境”几多忧――反思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情境教学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以其直观形象的画面或生动传神的语言,占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怡人的想象氛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无限广阔的创新空间,迎合了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们所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能越来越多地看到情境教学的身影。
  然而,我们注意到,一些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与情境教学不协调的矛盾。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将以个案的形式对在我们身边出现的情境教学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情境”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
  【案例】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
  如果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而失去了创设情境所应该具有的意义,那样的“情境”,我们不要也罢!
   
  二、是联系生活还是脱离生活?
  【案例】
  在《小数的近似数》教学时,一位老师用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入。
  (课件用精美的画面出示了一个大型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着实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一位小朋友在挑选好商品后在收银台显示的付款金额是54.833元。)
  师:同学们,你认为,这位小朋友应该付出多少钱?
  生1:我觉得他应该付55元。因为现在几角几角已经都不用了。(有的同意,也有同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他应该付54元9角。现在几角几角是有的,不过超市的几分几分都不用了,几分都是直接变成一角的。(一些同学表示同意!)
  师:(感觉问题有些不对劲)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过大家知道我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是谁吗?
  生1:是元!
  生2:是角!
  (说元和角的同学不在少数,在最后才有几个同学站出来说出分,大部分同学都比较沉默,已经不敢肯定。)
  师:(认为引导成功)那现在你觉得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我还是认为应该付54元9角。因为我们到超市里买东西就是这样的。不信下次到超市里去看看。(这时,大部分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最后,教师又花了5分钟左右,才勉强地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反思】
  教师的本意是明显的:试图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学生们经常经历的购物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期望这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且利用生活经验突破本课的难点所在。但教师在创设这个情境时忽视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关系,忽略了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的种种不适应。
  我们不能否认该教师设计初衷的良苦用心,但创设情境所导致的问题总让人觉得前期的教学过程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违背初衷的现象呢?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对教育新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没有真心深入生活去挖掘数学问题,仍然只习惯于“想当然”地编题,而忽视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脱节现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