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反思:“学会学习”的新视点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说起“学会学习”,在老师们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独立探索、自主研究、发表见解”等主体性学习场景。其实,除了这些显性表现,“学会学习”还应具备更为内敛的成分。让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两步计算应用》教学片段A 
     师:甲数是120,比乙数的2倍还多20,乙数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120-20)÷2=50。 
     师:这位小朋友算得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真的对吗? 
     生(意见不一):对!不对! 
     师: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陷入沉默,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议论着。但无人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思考]透视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热衷于猜测教师的决策意图,而很少想到花点时间来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正确。如此一来,面对教师的 “穷追猛打”,学生茫然了。
     [案例2]《两步计算应用》教学片段B 
     师:水库扩建后,受益的人口增加到200万人,比原来增加了3倍,原来受益人口多少万人? 
     生:老师,这道题是不能做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200÷3,除不尽。 
     [思考]案例中,面对“除不尽”的计算结果,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题目数据出现了错误,于是,他们会马上把这个“皮球”踢给老师,很少会有学生去追究是否自己的解答过程出现了漏洞才导致“除不尽”现象的发生。 
     以上两个案例场景在眼下的数学课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上述现象的产生,必然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细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缺乏”。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形式非常丰富,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充斥着数学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这些丰富的外在形式所生成的学习成果有否与学生主体的内在反思、品味感悟结合,以实现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呢?这点不容乐观,在很多“形式化”的教学背后,“主体性”反思是非常缺失的。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或不愿意)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不善于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善于寻找自己的认知错误,“自主建构”异化成了教师牵制下的“被动参与”。 
     其实,我们不难理解,真正的“学会学习”,必须立足于学生善于自我觉醒、自我转变、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内涵基座上,那些缺乏自我反思的学习活动,是难以纳入“学会学习“的实质性范畴的。“学会学习”,应该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内涵指标,那就是,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主体反思” 对于“有效学习”不可或缺。“学会反思”理应成为新时期“学会学习”的新视点。 
     什么是反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次认识,并由此产生观念自律和策略调整。就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指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因此,反思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