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关于(老师,你骗人)的一些案例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案例实录一
        案例描述  “同学们,为了方便和大家联系,我想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想)学生们心中充满了期待,纷纷拿出纸和笔,准备记录。“我可不想把我的电话号码直接告诉大家,你必须猜一猜才能知道。”(屏幕出示:1、最小的质数;2、最小的奇数;3、最小的自然数;4、最小的合数;5、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数;6、10以内最大的奇数;7、10以内最大的质数;)“我市的固定电话号码是七位数字,老师的电话号码就隐藏在这七个问题当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竞猜活动中,很快利用学到的知识得出了电话号码是“2104397”,知道了老师的电话号码,学生们甭提多高兴了,我也一副认真、高兴的样子,“同学们,知道了老师的联系电话,你遇到难题时可以给我打电话!”
  第二天,学生的反应可与前一天完全不同了,早晨,当我走进教室,大家就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感到很疑惑,“大家为什么这样看我,难道不认识了吗?”“老师,你骗人!” “对,老师骗人!”“我怎么骗人了?”此时的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昨天你告诉我们的电话号码是假的!”“是的,我也打过了,接电话的人说不认识你。”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心灵小语:
  1、什么样的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老师,你骗人!”字虽不多,分量却很重,真可谓字字见血,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窝。学生们整天喊着叫着的老师,尊敬爱戴的老师,怎么就成了骗子呢?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呢?思索再三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的老师。你要想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赖,首先必须尊重学生,最起码的道理是不能欺骗学生,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对他们的影响举足轻重,学生把老师视为最可信赖的朋友,如果你对他们说了假话,那么,还有什么信赖可言呢?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提升自己的修养,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艺术,使自己拥有崇高的品质,完美的人格,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你,才愿意真心实意地与你交流,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的真正意义何在?
  在教学中,我过分注重知识的教学,一节课下来,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很少考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仅为了教学的需要,为了上好一节所谓成功的课,编造了一道电话号码竞猜的题目,欺骗了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节课而已,失去的却很多很多……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人格方面的很多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失去了真正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学的真正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应该体现在: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成长、幸福奠定基础。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一点知识和技能就完成了任务,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生在掌握知识本领的过程中,还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等多方面的需要,知识虽然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价值,但是,如果获得了知识而人格不完善、道德有缺憾,也不会有幸福的未来。幸福一定是建立在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同时又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这样的学生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又有丰富知识的学生,这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3、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是“现实”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何谓“现实”?这里的现实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它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我认为现实的内容还必须是真实的,无论是感知层面的现实,还是思维层面的现实,都必须是真实的内容,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为了考倒学生,人为加工、随意编造的内容。反思我的教学,“2104397”这个电话号码是我编造出来的,并非我的真实号码,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学习内容就不是现实的、真实的,这样的学习活动也不是有意义的。无独有偶,在教学中,这种“人造学习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也不管有没有生活原型,总是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这种人为编造的情境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需要打个问号。有的教师费尽心思设计练习题,设计的题目形式多样,花样繁多,胡编乱造,一味地跟学生“捉迷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学生,考倒学生,这样的题目,我们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影子。还有的教师认为只有生活中的内容才是现实的,对于现实内容的理解片面化,一切问题皆从生活中引入,移花接木,生拉硬拽,“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孰不知,具有“数学味道”的、思维层面的内容,也是现实的学习内容。以上不良倾向的意义何在呢?无疑,负面效应远远大于正面影响,这样的学习内容并非真实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只会培养出不切实际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是给他们一棵大树,还是要给他们一片森林?教学是不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单独某方面的发展,还是全面的发展?是促进了个别学生的发展,还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求到答案时,才能领悟到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