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冀教版《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之一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唐马路小学蔡玉彤
  教学内容:冀教版教科书第50-51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发参与,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1)操作、观察、思考。
  先出示一张纸,师:把长方形的纸看作单位“1”对折,其中的一份用什么分数表示?(板书:)师:再把这对折,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展开后,师: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板书:)
  师:为什么?还可以怎样说?(目的:的)(2-3人说)
  师:的可以怎样列式?(板书:×)(举试一试的习题让学生列式,理解意义)(快速完成习题稿一列出算式)
  师:的和有什么关系?(点出都是涂色部分,明确就是的)
  师:像这样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形成初步猜想。
  师:你们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吗?
  生猜想:只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师: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呢?(学生茫然)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二、探究,动手操作,提升思维
  (1)出示:“张大爷有一块长方形的地,计划种蔬菜,种粮食作物。”
  师:了解哪些信息?(出示幻灯图)
  出示:“(1)蔬菜地的种西红柿,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
  师:读懂了什么?什么意思?(3-4人说,目的的是西红柿占地面积)(板书:的)学生列式。
  师:西红柿地在图上怎样表示呢?(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目的: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也就是的)(板书:)(引导学生体会分子分母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2)粮食作物地的种黄豆,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读问题)
  师:什么意思?(2-3人)(目标:的)(板书:×)
  完成习题稿(在图中表示出来),汇报并板书过程。
  师小结计算法则。(2-3人说)
  (2)学生独立完成黑板上试一试及习题稿部分习题。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推导,现在大家明白了“分数乘分数”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的道理了吧?
  师:有没有信心快速地做几道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计算结果,说说计算方法。师:观察这些算式,有没有想说的?
  指出: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或整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习题稿上的部分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就比较抽象了,所以我把这个过程交给学生动手去操作实践,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索了解知识的产生。本课的难点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处理好。但我还是想就“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片断一]开门见山,激发参与,感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师:把长方形的纸看作单位“1”对折,其中的一份用什么分数表示?(板书:)
  师:再把这对折,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展开后,师: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板书:)
  师:为什么?还可以怎样说?(目的:的)(2-3人说)
  师:的可以怎样列式?(板书:×)(举试一试的习题让学生列式,理解意义)(快速完成习题稿列出算式)————这一环节忘进行了。
  师:的和有什么关系?(点出都是涂色部分,明确就是的)
  师:像这样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你们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吗?
  生:只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师:说的很对!你是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生:我是在预习时知道的。
  师:你能从提前预习知道这些知识,真不简单!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不过,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呢?(学生茫然)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分析】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家庭背景等情况不同,学生认知起点不尽相同,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将要学习的数学结论。因此我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直接提问:“你们会计算分数乘分数吗?”,待学生回答后,在表扬的同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我相信学生解释的过程就是验证的过程。目的由“解释”激发动机。
  [片断二]动手操作,提升思维
  出示:“张大爷有一块长方形的地,计划种蔬菜,种粮食作物。”
  师:了解哪些信息?(出示幻灯图)
  出示:“(1)蔬菜地的种西红柿,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
  师:读懂了什么?什么意思?(3-4人说,目的的是西红柿占地面积)(板书:的)学生列式。
  师:西红柿地在图上怎样表示呢?(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目的:西红柿地占整块地的,也就是的)(板书:)(引导学生体会分子分母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2)粮食作物地的种黄豆,黄豆地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问题)
  师:什么意思?(2-3人)(目标:的)(板书:×)
  完成习题稿(在图中表示出来),汇报并板书过程。
  师小结计算法则。(2-3人说)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推导,现在大家明白了“分数乘分数”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的道理了吧?
  师:有没有信心快速地做几道题?
  生齐说:有。(兴致极高)
  学生独立完成黑板上试一试及习题稿部分习题。
  汇报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师:观察这些算式,有没有想说的?
  生:(突然地)老师,我认为还要再补充一点:相乘的积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对!(然后简介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分析】数学学习过程蕴藏着比知识更具智力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活”知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和充裕的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折、画、涂等活动验证先前的结论。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语言缺少逻辑性和严密性,而且提问不明确,致使学生们不知道教师的问题是什么意思,结果教学重难点还是没有突破。我很遗憾。
  【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我们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在这里我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虽然存在遗憾,但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困惑之处:在很多操作和交流活动中,总是被几名“优等生”所“占领”,虽然我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