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苏教版第三册认识线段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之一

时间:2016-10-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王莹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线段的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画不定长的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线、长方形纸、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线、尺、蜡光纸、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课件两根吸管(一直、一弯)
  师:老师这里有两根吸管,请你观察一下,然后说说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1:一根直的,一根弯的
  生可能2:一根直的,一根歪的(解决策略:像这样和“直”相对应,我们一般说“弯”。然后教师板书:弯wan)
  2、师课件出示两幅图(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师:同学看,左边图中的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跳绳)右边的呢?(拔河)
  师:比较一下他们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生1可能: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的。
  生2可能:一根粗一根细。(解决策略:你观察的真仔细,除了一根粗一根细你还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3、师:接下来请小朋友拿出毛线,随意的放在桌上,说一说你看到的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初步认识线段。
  ①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板书:直)
  师: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可能: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生2可能: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解决策略:请小朋友们比较一下哪种方法使毛线更直?)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领读两遍。)
  ②师:两手之间的这一段是指哪里到哪里?请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摸一摸。
  学生摸时,教师指导:从老师的这只手一直摸到另一只手。
  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摸,摸的时候说一说: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师:谁还想来摸一摸?
  师:其他小朋友会了吗?来!试一试!先请左边的小朋友把线拉紧,右边的小朋友摸,边摸边说。说完后相互交换。
  ③师:把线拉直,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两个端点。齐读端点两遍。)
  师:请个小朋友来指一指老师手中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教师拉紧毛线中间的一段,两边随意悬挂,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生1可能指两手捏的地方。
  生2可能毛线的两头。
  (解决策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两种回答哪个是对的?为什么?)
  师故意放松毛线,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④师:现在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生1可能:线段是直的。
  生2可能: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追问:这两个条件少一个行吗?
  实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线段特征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形象思维占优势,往往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区分一些直观、具体事物的异同,利用孩子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进行线段粗细、方向的对比,让孩子在对比实践中加深对线段本质特征的认识。
  2、深入感知线段的特点
  教师有意识的选两位同学演示(粗、细),拉紧毛线,并且摆的方向不一致
  师:这两位同学手中的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可能:是。因为它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根线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可能:一根粗一根细
  师再指另两名学生手中的线段提问:这两位同学手中的是线段吗?(是)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一根长一根短。
  师:现在,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认识?
  生1可能:线段有粗有细
  生2可能:线段有长有短
  生3可能:方向也可以不相同
  师简单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方向也可以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