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之八(区教学能手公开课)

时间:2016-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2001年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
  课标及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并进行测量”。人教版数学教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分别在教材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中编排了有关长度单位的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逐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及重要性,并初步认识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安排设计都极具现实意义,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
  本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一系列长度单位知识的后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课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他们仅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对物体的长短进行了认识比较。为了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了解情况,在课前,我设计了两个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考察:
  问题1: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物体有多长,该怎么做?
  A伸出手去量一量;B用我们的脚步去量;C问别人;D用尺子量;
  问题2: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
  A尺;B寸;C一;D一步;E米;F、厘米;
  问题1中有80以上的学生回答为ABC,仅有少部分学生说到尺子。问题2中同样知道用米或厘米做长度单位的同学也很少。他们会说到尺和寸是因为在幼儿园的识字教材中有这两个字。以上情况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于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测或用手某些物体的长度;或用某一物体为参照物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只有少数学生曾在家长帮助下或用尺子画直线时对米厘米这两个单位有过粗略的认识。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通过制作和使用软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创造乐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一厘米长度单位的观念,并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课件。
  师生共同收集准备用于测量的各种材料、学具。如:练习本小正方块(棱长为一厘米)曲别针带一厘米格子的纸条,分别装入相应的学具袋。
  教学策略设计:
  遵循现实教学原则和数学教学的再创造原则,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知识的再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中教师始终保持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通过软尺的设计使用,使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三次测量,在矛盾体验中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1.谈话导入。师生共同欣赏课件,课件演示福娃们用共同的小方块量一本童话书的短边的长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量的方法,将小方块一个挨一个放到要量的书的那条边上。
  师: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需要我们去量,现在我们就量一量我们的练习本的短边有多长。
  (1)第一次测量:用一号学具袋(分别装有一角币曲别针数字卡水果卡三角片)中的材料,按课件演示中的福娃们的方法去量,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均使用不同的材料,量完后小组成员互相说说自己量的结果,然后汇报,大屏幕展示。
  组内讨论:为什么我们量了相同练习本的同一条边的长度,却得到这么多不同结果?怎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第二次测量:用二号学具袋中的小正方块量练习本的短边,小组汇报结果。
  组内讨论:①这两次的测量,哪次的结果更准确,为什么?
  ②拿一个物体去量其它物体的长度,方便吗?怎么解决这个困难?
  (3)第三次测量:用带一厘米格的纸条去量练习本的短边的长,和前两次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次和用小方块量得的结果一样?比较纸条上格的宽度和小正方块的棱长。
  组内讨论三次量的感受:哪一次最方便、准确,为什么?
  3、师小结:我们在第三次测量时所用的带格的纸条就相当于生活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尺子。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去量。
  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尺子各部分的组成。
  生认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发现上边有些什么。先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引导,分别应说出尺子上的:
  数:有规律排列,从0到20
  生思考:为什么刻度从0开始,0表示什么。
  刻度线:长短不同,数字对着长的刻度线。
  cm:长度单位厘米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并板书“认识厘米(cm)
  师小结:厘米(cm)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在我们的刻度尺上,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一厘米。
  2、感受一厘米的长度,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到一些一厘米。如数字1---2、2---3……
  (2)在学具材料中找到一厘米的物体:小正方体的棱长、图钉的钉长、钉帽的直径。
  (3)在自己的小手上找到宽为一厘米的手指。
  (4)用手势比划一厘米的长度。教师可先示范一种比划方法,后学生用多种方法比划。并进行生生互比、师生互比,直至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
  (5)学生在尺子上找出一些其它的长度,如2厘米、5厘米、15厘米等,并让学生也比划出其长度。
  (6)学生估测课件所示的一些物品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