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评析

时间:2016-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教学设想: 
  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重要理念,“克和千克”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感性认识,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通过亲自感受来认识。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观念,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看、掂、称、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加深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知道天平的用法,会认读盘秤上的重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1 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逛逛超市。(课件播放相关情境) 
  2 小丽和小强找到了饼干和豆油,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样物品包装上的重量。(学生齐读:110克、5千克。) 
  3 小精灵明明告诉我们,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同样是表示物品的重量,为什么一个用克作单位,而另一个用千克作单位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课件出示课题,齐读一遍: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感知1克。 
  (1)1克究竟有多重呢?一枚值2分的硬币和两颗回形针的重量是1克。 
  (2)掂一掂:请同学们各自把一枚2分硬币放在右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再把两颗回形针放在左手上掂一掂,进一步感受1克的重量。 
  (3)比一比:用自己带来的物品和一枚2分硬币做比较,再次感受1克的重量。 
  (4)猜一猜:请同学们互相猜一猜各自带来的物品的重量,然后看一看包装上标明是多少克,验证猜测和实际重量是否相符。 
  小结:我们体验了1克和几克的物品后,发现这些物品都很轻,所以我们用“克”作较轻物体的重量单位。克还可以用g表示。 
  2 认识天平。 
  有的物品没有包装或者包装上没有标明重量,而我们又需要知道他的重量,该怎么办呢?(讲解天平的用法。) 
  3 感知1千克。 
  (1)刚才我们感受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有多重呢?(两袋盐重1千克) 
  (2)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把1千克的物品和1克的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和右手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就是通常说的1公斤,千克可以用kg来表示。 
  (3)估一估:几个苹果重1千克? 
  先请同学把苹果装袋,一只手提1千克食盐,另一只手提要估计的袋装苹果,说说什么重,什么轻。(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实际称一称进行验证。) 
  4 认识盘秤。 
  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通过读刻度知道盘秤的用法,并使用盘秤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结果发现同样重1千克的苹果,因为每个苹果的大小不同,所以苹果的个数不一样。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掂掂身边的物品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做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做单位。 
  三、巩固拓展 
  1 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能不能准确读出秤上的刻度,再填一填相应的数据和单位。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 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一些?请你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的关系。 
  评析:“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鲜明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思想,按照“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的思路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多方位的体验和有效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不应是强制,而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好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物品有轻有重”这一生活中的客观现象简捷地引入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学习。教学中。让全班学生观察大家带来的各种实物(二分硬币、回形针、糖果、苹果、食盐等),并用课件出示了配套图片,创设了“逛超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有效地变教材的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主动积相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2 动手实践,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中除了让学生观察各自带来的物品外,还介绍各种秤的名称及称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称分币、食盐、苹果等,通过反复的“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克重的2分币、1千克重的袋装食盐,建立了1克很轻、1千克较重的观念,再通过“估一估”、“填一填”等实践活动,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运用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有效地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验、领悟,不仅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得到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