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时间:2016-1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
  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数学思维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
  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目标--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学具准备:每组30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四、设计说明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体积公式的自主探索提供空间。
  一般来说,低水平的任务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参与,而此设计中,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大气而开放的:"利用小木块摆放长方体或正方体,计算出小木块的体积",以这一任务贯穿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正因为有了良好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支持可借鉴的步骤和方法,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活动,相互启发,摆出了各种形状、大小的长方体,在摆的过程中,自然感悟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相应的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体积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2.以体积的意义作为探究的支点,充分感悟体积公式的原理。
  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体积与体积单位之后教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已能数出若干个1立方厘米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知识起点,让学生任意取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摆放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计算出所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所需小木块的个数,此时的计算并不是运用公式,而是对体积单位"个数"的计算,"个数"的计算中需要用"每行的个数×行数"等于每层的个数,再用"每层的个数×层数",每一次反馈过程中不同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木块个数,教师都让学生经历计算"个数"的过程,因而,学生多次计算之后自然就感悟到了"每行的个数"相当于长,"行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对公式的理解也就十分到位而清晰。
  3.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方法的沟通。
  在以往的设计中,一般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分开教学。而在本设计中,试图将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融于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因为,一方面从知识结构而言,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也就是说"正方体"是"长方体"的子集,并不是一个外加的概念;另一方面,从体积公式而言,也是一脉相承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与"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也不是并列关系,"棱长×棱长×棱长"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情况,即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长、正方体两者的公式推导加以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底面积×高"的教学也作为重要的内容充分展开,于是很好地完成了"公式的推导--公式的运用--公式的沟通"这一过程,使得方法更为一般化,公式的应用性也就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