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认识平行”教学片段设计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交流:(体会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 
  师:在班级里你有好朋友吗? 
  生答:A是B的朋友,B是A的朋友,A和B互相是朋友…… 
  师:能说我是我的朋友吗?一个人能不能叫朋友?(不能)朋友至少是两个人。朋友是说两个人或两人以上的一种关系。 
    
  2 新课导入(活动激趣初步感知) 
  1 学生操作:手持两根小棒任意放倒,观察两根木捧落到桌面后形成的图形。 
  2 让学生记录活动中形成的图形,用手指比划出示。 
  3 让学生把下面的五种情况分类,并用自己的语音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初步感知相交和不相灭。 
  4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把这两根小棒想象成直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先想象,再动手将小棒作延长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5 电脑演示延长线段的过程:如果去掉延长线,使学生认识,如果直线延长能相交的,必须算相交。 
  6 在学生的回答中提炼相交于不相交的概念。 
  
  设计意图: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直接把我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不惊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设计中安排两次分类、通过猜测验证、直观演示等强化认识,无限延长、相交与不相交的概念逐渐明晰。 
  1 出示书上情景图(跑道、路灯架等),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画面在哪里见到过,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选取几组用红色和蓝色表示)。 
  
  2 隐去图片留下红色和蓝色的直线,让学生再次感受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用手比划它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这些都是教学本课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从这些素材中抽象出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3 提炼概念:像这样,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平行线。 
  学生轻声读定义,说说是怎样理解的?在师生讨论中明晰以下问题: 
  ①平行线至少是一组,不是一条,而且这些线一定是直线。 
  ②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师利用教室中墙壁上的线段帮助理解,指派两名学生分别拿竹竿演示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让学生感知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既使不相交也不一定平行。 
  ③平行是相互的:利用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关系,如: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B与直线A平行。 
  判断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一想平行线。 
  5 回归生活,找一找在生活里见到过的平行线。并出示书中第39页下面的三幅图(黑板、音符线等),找出图中的平行线。 
  
  6 想想做做3,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设计意图:除了在生活中寻找平行现象,这里让学生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平行线,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平行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某些特征,为以后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作铺垫。 
   
  三、操作实践 创新应用 
   
  1 启发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如方格纸、长纸条等工具材料分组讨论,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2 师根据学生汇报创作过程,相机出示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上面的探究活动,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有独立思考,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分析观察,有想象。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感受数学的浓浓探究味,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创造数学”的自信。 
  3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方格纸也不正好是间隔10厘米。该怎么办? 
  预设:估计学生可能会平移尺子画线,因此会画得有点斜。这时要紧紧抓住这个现象组织讨论,为什么斜了不行?怎样画不斜呢?引出拿一直尺靠紧就可以不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打开课本自学第40页上的方法。 
  4 学生自学后说说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画出任意的一组平行线,然后试画,师示范并纠正。 
  5 自由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交流一下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平行线的画击”,传统的教学往往立足于让学生记住操作步骤和动作要领,这样的操作活动是一种无意义的机械的行为,他们的思水平仅停留在操作前的水平。这里设计不是把其作为一种“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接受”,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由“矛盾”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为什么画出的平行线与理想的平行线不一致)。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尺在平移时会晃动)。围绕问题(如何解决尺晃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用另一把尺紧靠原来的尺),而不是把教学时间放在按照现成的程序进行操作的行为上,不仅让学生知道“做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也由操作活动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 
  6 试一试1: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7 试一试2:经过点A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8 综合操作:用画平行线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平行线不仅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这里多样化的练习层层深入,可以进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在操作活动中紧密伴随着思维活动。更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