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1个10”,“两个10是20”。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 
  教学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认读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本节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或更大数认识的基础,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作准备。教学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已学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捆、摆小棒等,理解11~20这些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学生分析: 
  1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会数20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了20以内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如游戏、猜一猜、找一找、赛一赛等,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一个生动丰富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理解实践的过程。在设计时,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认识过程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更好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同学们看画面,看到了什么? 
  生:放学了,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 
  师:对,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队伍真整齐。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我们既要遵守交通规则,又要注意安全。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有些物体的个数超过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兴趣,从而也唤醒了他们已有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有一天,猪妈妈让小猪数小棒,小猪一看这么多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呀?小猪为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它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11根,我是一根一根数出来的。 
  师:你能帮小猪想一个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1根小棒吗?(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摆小棒。) 
  生:把11根分成8根和3根。 
  生:把11根分成9根和2根。 
  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小猪想出来这么多的办法!哪一种办法最好呢? 
  生:我认为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这种办法最好。 
  师:对,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师: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数出10根小棒,10个1是多少?捆成1捆就是1个10,1个10是多少?(师板书:10个1是10,1个10是10。生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1年级小学生喜欢童话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让他们动手操作摆小棒,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认知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从而抽象出计数单位是“十”的概念,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2.数的组成。 
  师:11根是1捆零1根。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1? 
  生:1个10和1个1合起来是11。 
  师:十一写作11,读作:十一。(课件出示:小猪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真棒!”) 
  师:对,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谁愿意到展台来摆出15,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5?(板书:15十五。) 
  生:先摆1捆,再摆5根,就是15根。 
  师: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