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让学生享受现实而富有数学思辨的课堂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