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4。 
  教学目标: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理解、沟通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自主探究与交流中,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行程问题 
   
  师:晓明和晓红的家分别住在学校的两侧,根据下面的信息,你知道谁家离学校更近些吗? 
   
  (1)师:看到这两个信息,你知道什么? 
  (2)师:能解决什么问题?谁家离学校更近一些?怎么想的? 
  生:40×22=880(米),45×20=900(米)。 
  (3)师:为什么用乘法? 
  小结:其实,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选择乘火车还是乘飞机呢?这就要考虑路程的远近、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像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行程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行程问题的有关知识。 
  [评析: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很快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中,并通过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 
  二、建立“速度”概念 
  1.出示马路标志牌,如下。 
   
  (1)师:这是我们在马路上经常见到的标志牌,这里的40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限速40公里。 
  师:限速是什么意思? 
  生2:限速就是每小时行40公里。 
  生3:限速就是在这条路上最快能行驶40千米。 
  生4:40千米是汽车的时速。 
  (2)师(引导):从学校到街这段路大约是1千米,在这条路上,1小时就要行多少个1千米?每小时行40千米就是汽车在这条路上的速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0千米/时) 
  2.出示飞机图片,如下。 
   
  (1)师:飞机1分钟就飞行12千米,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太快了。 
  (2)师:12千米就是飞机的速度。(板书:12千米/分钟) 
  3.出示“嫦娥一号”图片,如下。 
   
  (1)师:从每秒8千米提高到每秒近11千米,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更快了。 
  (2)“嫦娥一号”的速度是多少? 
  4.出示喇叭图片,如右。 
  师:这是喇叭,喇叭传出的声音你知道有多远吗?(学生猜测) 
  师: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40米。从学校门口到东边路口大约有240米,声音一秒钟传出的距离比240米怎么样?(远)因此,我们一说话时,比路口远的地方都能听见。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快了。(板书:声速340米/秒) 
  5.出示闪电图片,如右。 
  (1)师:夏天下雨的时候,我们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为什么? 
  生5:先看到闪电,因为闪电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快。 
  (2)师:谁知道闪电的速度? 
  (3)师:闪电每秒能传30万千米,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简直太快了。(板书:光速30万千米/秒) 
  6.抽象概括。 
  师:现在你们对速度有了一些认识,那什么是速度呢?(学生讨论) 
  生6:每分钟走的快或慢。 
  生7:一些物体移动的快慢。 
  生8:一个物体到另一个地点移动时间的长度。 
  生9:每秒钟、每分钟走的远近。 
  小结:一秒、一分、一小时、一日所行的路的多少,就是速度。 
  [评析:熟悉、感兴趣的素材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存储的信息,学生很自然地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参与、体验中对“速度”有了一些认识,学起来轻松、快乐。] 
   
  三、在解决问题中,建立三量之间的关系 
   
  1.认识三个数量。 
  观察算式:40×22=880(米),45×20=900(米)。 
  (1)这里有没有速度? 
  (2)20分钟、22分钟表示哪个数量? 
  (3)900米、880米,它们表示哪个数量?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