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旅游中的数学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7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宜兴人杰地灵,素有"陶的故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的美称。这是善卷洞国家风景旅游区的美景(电脑出示相关图片及音乐)。善卷洞的神奇与美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个同学都想到实地去看看,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下星期五我们就能实现这个愿望!那外出旅游前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教师归类板书:购物、乘车、买票……)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对之,教者深谙此理。在导入环节,旅游话题的引入及风景区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有此"基调",学生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二、展开 
  (一)购物问题 
  这是教师为同学们准备的部分物品的购物清单: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信息(电脑出示以下信息)。 
  教师买了3箱矿泉水,每箱18瓶,每瓶2元。 
  师:根据这一组信息,我们能说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了“一共有多少瓶?”“一箱要多少元?”“一共需要多少钱?”等问题,教师选取其中的“一共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构成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例题) 
  [评析:例题的出示一改由过去的直接出示、静态呈现为在学生交流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的,既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又帮助学生沟通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了解连乘应用题的结构,并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作认知上的铺垫和准备。] 
  师:那买3箱矿泉水到底需要多少钱呢?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尝试解题) 
  师(待全班同学算毕):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解法跟组内同学交流交流,说一说,你是先求了什么?再求什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以下是随机板书) 
  解法一: 
  (1)每箱有几瓶? 
  18×3=54(瓶) 
  (2)一共需要多少元? 
  2×54=108(元) 
  列综合算式解答: 
  18×3×2 
  =54×2 
  =108(元) 
  解法二: 
  (1)买一箱要多少元? 
  2×18=36(元) 
  (2)一共需要多少元? 
  36×3=108(元) 
  列综合算式解答: 
  2×18×3 
  =36×3 
  =108(元) 
  答:一共需要108元。 答:一共需要108元。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而且想出了多种解法,真不错。那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解法,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课题:连乘应用题) 
  [评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鉴于此,以上教学中,教者改变了以往的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由于教者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拥有了真正自主探索的空间,那些原本应由教师去“教”的知识被学生主动地建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比较、点题环节,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了思维方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正迁移。] 
  师:买矿泉水的总价已经知道了,那么买八宝粥和酸奶又分别要多少钱呢?同学们可以任选你喜欢的一道问题算一算,要求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算好以后,想一想,你分别先求了什么?再求什么? 
  [评析:练习材料的选取自然有机,练习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再一次让学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