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8页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数位表以及计数单位。 
  2.会确熟练读写100以内的数,会说数的组成,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百以内数的大小。 
  3.在复习整理中,感受分类、极限、估计等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构建材料 
  1.揭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100以内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 
  2.写数。 
  师:请写一个你喜欢的100以内的数,可以是100。 
  学生写数,教师巡视。 
  3.交流。 
  师:你写的是什么数?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数吗? 
  (学生写的数是多样的,教师可以从刚才的巡视中发现典型,有选择地指名回答,如100、99、35、6、22、30、1等数) 
  预计学生说的可能都是两位数,教师提问:“这些都是几位数,谁写的与这些数都不一样?” 
  如果个别典型数例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提供:“小朋友们,老师也有一个喜欢的数,你们想知道吗?” 
  4.小结。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儿,还没发言的同学待会再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看来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伴,谁也离不开它。 
  [课始导入,开门见山。请学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再组织交流,这一过程实则复习了写数、读数。在表达自己喜欢这个数的理由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赋予了一个个数特别的意义,从而对数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关注了数学教育的人文性。] 
   
  二、复习整理 
  1.回忆 
  师:小朋友们,看到这些数,你们想到什么? 
  预计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给这些数比一比大小、排排队、分分类;我想把两个数加一加(或减一减);我还想给这些数出出题目。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通过对这些数的观察,让学生借助具体材料回忆提取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积演,并以此作为复习基点展开梳理,使零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 
  2.整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整理: 
  (1)分类。 
  师:那我们先给这些数分分类吧。想一想,根据什么来分?分几类?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预计学生有以下几种分类结果: 
  ①根据位数来分。 
  三位数一类,两位数一类,一位数一类。 
  师:说出“100”的各个数位。 
  说出最大的一位数、两位数分别是几?最小的两位数、三位数分别是几? 
  ②根据单数、双数来分。 
  ③根据数中是否有0来分。 
  ④根据数的个位和十位是否相同来分。 
  师:“99”中的两个“9”意思一样吗?(复习数位与计数单位) 
  预计学生对“100”的归类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学生一致认为“100和99等数分为一类”。 
  思考:像这样“个位和十位相同”的数还有没有?有多少个?有没有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有没有最大的十位和个位相同的两位数? 
  [通过思考“还有没有这样十位和个位相同的数”,将知识纵深发展,试图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并有机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b.学生意见不统一,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得出结论后,再思考一个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能于,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看来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因为教师选择的学习材料具有代表性,所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相互交流,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感受分类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化。同时,结合分类随机提问,复习了位数、数位、计数单位等相关知识。] 
  (2)比较大小。 
  师: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说说这些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最后,说说这些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3)排列 
  师:你能把这些数排排队吗?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