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9加几”教学设计与说明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意识与判断、选择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    ‘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卡片、课件。学生准备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新
  师生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根据小猴带来的口算题(卡片)进行复习:
  10+1    10+3    10+5
  10+7    10+8    10+6
  10+4    10+2
  提问: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设计说明】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的。上课之初,为学生的学习从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设计。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入手,诱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口算复习,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时人为地设定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这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我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题。
  (1)讲述:有一天,猴妈妈要出去办事,它把摘的桃子放在桌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提问:这些桃子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列出算式9+4)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怎样算出结果呢?
  (2)学生自主探索,并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①数数法:9,10,11,12,13。(也有学生可能从l开始数,数到13)
  ②凑十法:9+1=10,10+3=13。(或6+4=10,10+3=13)
  ③假设法:10+4=14,14一l::13。
  指名汇报有代表性的算法。(教师及时评价)
  (3)在充分展示几种算法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可移动教具),教师逐步对应板书——提问: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