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下册第1单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学校艺术节已经开始了。为了烘托这种节日气氛,3至5年级的师生们提议买彩绸,做彩旗装饰校园。老师想请大家帮帮他们的忙,帮他们算算要花多少钱,行吗? 
  1米彩绸元,3年级买20米花多少元?4年级买15米花多少元?5年级买30米花多少元? 
  师:应该怎样列式?你根据什么列的式子? 
  (生答略。) 
   
  二、探究意义 
   
  师:同学们算得真快,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有的年级买完彩绸做彩旗时,彩绸不够了,还想请你们帮帮他们的忙,算算还要花多少元? 
  3年级还要买米的彩绸,需再花多少元?4年级还要买米的彩绸,需再花多少元?怎样列式? 
  (生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和我们昨天学的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乘数都是分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一个数乘以分数。那么它们所表示的分数意义和我们昨天学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认为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三、探究算法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出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请大家看黑板,老师请你们帮忙的问题解决了吗?还差什么?要想求出结果我们还要先研究些什么呢? 
  生: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研究例3看一看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师:根据刚才的推导过程,你能说一说分数乘以分数应怎样进行计算吗? 
  生: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师:请你用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运算法则,帮老师把前面没解决的问题解决完。(学生计算,师强调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做几道练习题。 
   
  四、练习应用 
   
  练习题略。 
  反思: 
  1.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这节课一开始,我采用了让学生为学校校园艺术节买彩绸的情境导入,使学生自己来研究自己身边的事情从中发现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校园生活,他们的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寻找出来的发现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深刻,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2.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体验、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3.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