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导学题”的设计与教学

时间:2016-1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所谓“导学题”,顾名思义,应该具有“导学”功能,即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我认为“导学题”的设计与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导学题” 
     
    “导学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在设计“圆”这节课时,我特别注重它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即根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导学题”。 
    在课堂引入这个教学环节中,伴随着师生的演示出示三道导学题:“园林工人怎样在地上画圆?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画圆中各起了什么作用?”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有关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引入的作用。 
    如在教学“使用圆规画圆”时,出示三道导学题:“圆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怎样用圆规画圆?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又如在“探索圆的半径的性质”时,出示以下问题:“请在圆上画一条半径,想想还可以画出几条?你还能发现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这些“导学题”给学生指出探索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在练习时,我继续引导:“拿出圆形纸片,你能很快找出这个圆的圆心吗?试试看,你是怎样找到的?你为什么认为这样找出来的一定是这个圆的圆心?”这样的“导学题”,引导学生灵活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在课堂小结时,我又提出:“圆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圆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与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导学题”必须具有启发性 
     
    “导学题”的内容要具有思考价值,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认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处于一种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之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去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新知,掌握学法。 
     
    三、“导学题”要及时反馈 
     
    预设好“导”的内容,还要及时收集、处理学生对“导学题”的反馈信息。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思考“导学题”时遇到的障碍和问题,或是意外生成了什么学习材料。这些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信息,都要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特别是负面的信息,才能充分暴露问题,在进一步解决问题中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探索圆的半径的性质”时,学生甲得出结论:“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同桌乙反驳说:“这个大圆的半径与你那个小圆的半径明显相差很多。”到底谁是谁非呢?我就充分利用这两个反馈的信息,让学生自评、互评,得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导学题”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及时处理与评价,这样才能把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