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时间:2016-10-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页“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倍”的含义,逐步体会“倍”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2 在理解“倍”的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 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小动物们今天也特别高兴,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和小鸟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课件)原来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你能说一说都有谁来了吗? 
    [评析: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情境中,那丰富的画面、可爱的小动物们,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为新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新知学习 
    1 导人新课。 
    师:数得可真快!瞧,小猴和小鸭在同小朋友们打招呼呢!一个小圆片代表一只小动物,你能摆出小猴的数量吗?(2只)小鸭呢?(4只)请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评析:小猴和小鸭是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用“同小朋友们打招呼”的方式出现,学生会备感亲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探究新知。 
    (1)初识份数。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2只小猴看成一份,那么小鸭的数量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呢?(2份)怎么分?谁能分一分?(请一名学生来分一分)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分吗?(生答略) 
    师:回答得真不错。谁能够比他更大声地说一遍?(再请一名学生完整地回答) 
    师:把2只小猴看成一份,那么小鸭的数量可以分成这样的2份。 
    (2)再识份数。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又游来了2只小鸭),有什么变化?现在小鸭可以分成几份了呢?(请学生上来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把2只小鸭看成一份)还是把2只小鸭看成一份,6里面有3个2,所以可分成这样的3份。 
    (3)深化认识。 
    师:如果小猴变成了3只,你能用学具分别表示出小猴和小鸭的数量吗? 
    师:如果仍然把小猴的数量看成一份,那么小鸭如何分呢?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小声地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开始!(学生动手操作)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分一分,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感知“倍”数。 
    师(小结):把3只小猴看成一份,小鸭的数量可以分成这样的2份,也可以说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 
    师:小猴有3只,小鸭的数量有这样的2份,还可以怎么说?(生齐说)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倍。(板书:倍的认识) 
    师:这种“圈一圈”、“分一分”的确是好方法,但如果数量太大,你会觉得怎样?(麻烦)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请学生尝试回答) 
    师: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达。(板书:6÷3=2) 
    师(追问):要求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是用谁的数量来除以谁的数量? 
    3 求异发散。 
    师:观察黑板上小动物的数量,你还能找出两种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列出算式) 
    师:还想说吗?(想)那就把你想说的写在练习纸上,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 
    师:下面用1分钟的时间,同桌之间互相做小老师批改刚才的作业。 
    [评析:新知的学习层次性强,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倍的认识”的学习是建立在一份数、几份数的基础之上,而“份数”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领。“扶”是介于“引”和“放”之间的方法。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还不够清晰,能模仿的时候可采用“扶”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初识了“份数”这个概念之后,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份数”概念,教师把“2只小猴”变成了“37,小猴”,引导学生得出小猴和小鸭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并使学生明白:“一份”数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几份数”也要发生变化。接着,由“圈”、“分”的方法确定倍数感觉太麻烦,以此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内驱力,很自然地引出除法算式的表示方法。“放”——“求异发散”。在教师的“引”、“扶”下,学生基本认识了“倍”的意义之后,放手让学生去找“两种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既凸现了学习主体,又很好地巩固了新知。] 
     
    三、游戏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真棒,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第一个游戏:请一个同学来和老师合作,老师拍2下,你拍出老师的3倍。 
    (师生拍) 
    师:你们同意吗?想玩吗?那我们一起玩。为了整齐、和谐,要等老师说开始后大家再开始拍,中间要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有停顿,能做到吗? 
    第二个游戏:小朋友真聪明!那我们再玩一个新游戏,还是先请一位同学上来。请同学先拍(教师控制数量要小于4下),然后老师拍,谁能说出我们掌声数量的倍数关系? 
    师(对参与游戏的学生):我们互换角色(老师拍——学生拍),找到倍数关系了吗? 
    师:看懂了吗?想玩吗?(想)那么请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玩,或者回家后与爸爸妈妈玩,下次课我们看谁玩得最好,好吗? 
    [评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保持兴趣与有效学习,教师的调控就显得很重要。游戏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迎合了学生好玩、好动的特性;另一方面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张弛有度,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使学生在“玩乐”中深化了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 
    师:我们刚才做游戏的时候,小动物们都到齐了,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去比赛现场吧。(课件出示,答对者给以奖励) 
    1 拍球比赛。 
    师:瞧!原来小猫队和小老鼠队要进行拍球比赛,你看到倍数关系了吗?(动物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你能说出小猫拍球的数量是小老鼠拍球数量的几倍吗? 奖励:回答得非常完整,声音洪亮,为你们小组赢得了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