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搭配”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时间:2016-10-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有没有做什么准备?
  生:今天早上,我吃得饱饱的,等会儿发言要响亮。 
  生:我特地穿了身漂亮的衣服。 
  …… 
   
  二、探究新知,学会思考 
   
  1.搭配服装,形成问题。 
  师:说到衣服,老师这儿也有几件上衣和裤子,你能将它们搭配成套吗?(出示P11页插图) 
  【评析:从学生身边选取教学素材,不仅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生:我选T恤配裙子,因为这适合我们女生穿。 
  生:我选衬衫配牛仔裤,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搭配。 
  ……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上衣和裤子搭配在一起,还考虑了男女生适合穿的因素。现在有一位小朋友起床要穿衣服了,你准备怎样向他推荐? 
  生3:我向她推荐我搭配的这一身衣服,相信她会喜欢的。 
  生4:我不同意,你怎么知道这个小朋友一定是女的呢? 
  生5:老师,应该告诉我们这个小朋友是男的还是女的。 
  师:问题是老师也不知道这个小朋友是男的还是女的,你有办法吗? 
  生6:那怎么推荐? 
  生7:把大家搭配出来的衣服一起推荐给他,让他自己选择。(四人一组再次操作) 
  【评析:在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后,教师适时地设置了这一障碍,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2.二次搭配,感悟方法。 
   
  师:你们搭配出了几种不同的穿法?谁能将你们的搭配情况向大家展示? 
  (学生的展示显得杂乱无章) 
  【评析:教师并没有将答案简单地告诉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并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之后,报以教师的是更多的惊喜和对数学的理解。】 
  师:还有吗? 
  生8:我可以搭配出9种不同的穿法,即穿两件上衣进行搭配。 
  【评析:教师的目的在于追求预设的结果,然而学生给予教师的却是一份意外,这合乎情理但又超出了本节课教学范畴的意外,使教师出现了一丝尴尬。】 
  3.再次搭配,有序思考。 
  师:若只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进行搭配,有没有更好的搭配方法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再次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搭配方法,并让学生说说这样搭配有什么好处。(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谁能根据同学的搭配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达,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9:3+3=6(种)。因为每件上衣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情况,那么另一件上衣也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情况,所以是3+3=6(种)。 
  生10:3×2=6(种)。因为每件上衣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情况,两件上衣就是有2个3种,所以有6种搭配情况。 
  生11:也可以是2×3=6(种)。因为一条裤子和两件上衣分别搭配就有2种情况,3条裤子就是有3个2种,即总共有6种搭配情况。 
  【评析:从最初学生任意地搭配出自己喜欢的衣服到学会有序思考,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常识到数学知识的转化,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巩固升华,渗透思想 
   
  1.搭配早餐,学会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操作实践,搭配出了不同的穿法。穿好衣服后,该吃早餐了。现有三种饮料和三种糕点,要求你只准挑一种饮料与一种糕点,请说说你会有几种可供大家选择的情况呢? 
  2.表达搭配,渗透数学思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搭配还有很多。那么,你是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衣服或早餐等多种搭配的方案表示出来?看谁的表达更简洁,使人一看就清楚。 
  (学生在各自的本子上用图形、文字、数字、字母等形式表示出来) 
  【评析:让学生通过早餐中对饮料和糕点的搭配,学会有序思考,并能较为简洁地表示出来。】 
  3.加衣搭配,形成认知系统。 
  师:如果有四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