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戴玉英)

时间:2016-10-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1~33页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一幅主题图(百羊图)和4个紧密相关的学习材料:①是从1开始任意数;②是通过数具体实物来认识100里面有10个十;③是从某一个自然数开始有序地数数;④是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一个两位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材中还通过两个练习来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意图十分明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数来认识100里面有10个十,掌握数的组成,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回顾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大小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十几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在此基础上,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对学生来说也是认数上的一大飞跃。再来看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调查表明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已经接触过很多100以内甚至超过100、1000的数。他们会正确地自由数数,也会数100以内具体的实物(只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学习素材)。基于这样的实际,反思教材的编排,我个人认为数数并不是重点,而只是一种手段,重点是感受数的意义和掌握数的组成,难点是理解10个十是一百和100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理念: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和探究新知。在这节课中,我尊重学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对话交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到数数策略的多样化和十进制的的优越性 。同时通过创设矛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的理念。同时把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转移到现实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个一是100,10个十是一百;会数100以内的数,体验数数策略的多样化,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会用100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展学生的数感,渗透估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在认识100以内数的过程中,会进行初步的合作、交流、探究,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感受数的意义
  动物王国最近为了美化森林环境,进行了一场种树比赛。小兔、小熊、小猪都纷纷报名参加,他们准备了一些树苗,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和小熊的准备情况。
  你们瞧!他们分别准备了这么多的树苗。
  1、猜一猜:谁准备的树苗多?谁准备的树苗少?(生争议)
  2、估一估:小兔大约准备了几棵?小熊呢?
  3、数一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多?谁少?怎么办?(生:数一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