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把握教改方向,从容面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对话之三

时间:2016-10-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问:《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优点?在数学教学中该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
  答: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探究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比班级授课制有更大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发展人的社会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责任性、合群性,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在相互交往中加深理解、沟通和包容,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懂得成果的分享,可以克服过去在传统意识下的被扭曲的竞争意识。
  2、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成的集体,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都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好的合作学习,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倾向、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参与到集体学习中。组内的不同学生智能、基础有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取长补短。尤其学困生能在组内得到比老师更多的帮助,因为同龄人的帮助有时比老师更为贴近,更为有效。而且当一个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一旦能主动完成任务,一定会得到全组的鼓励和赞许,小组的支持将激励他更加积极向上。
  二、小组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成员搭配要合理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令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优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
  合作小组究竟应该由几个人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刚开始教师应该从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
  2、学习内容要具体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揭示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半径与半径之间、直径与直径之间、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任务难易要适当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失去了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一般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4、课堂讨论要灵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
  (1)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讨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作清晰、准确地表达。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①讨论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
  ②讨论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③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组织学生讨论:1/3+1/2能直接加吗?为什么?你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吗?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解题的关键也在同学们的讨论中突破了。
  又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县豪门饮料厂2002年四个季度中,最高产值是80万元,最低产值是20万元,请你设计出该厂四个季度的生产产值统计图,并说明理由。由于问题是开放的,学生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而且非常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有的说:“第一季度最高,第四季度最低。理由是:因为第一季度正赶上春节,人们喝的饮料比较多,第四季度是10、11、1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