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培养解答复合应用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6-10-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问题与认识 
     
    应用题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会在没有明确解题思路、不确定列式依据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地进行解答而导致错误;有些学生虽然能弄懂题意、明确问题,但在解题过程中常出现丢三落四现象,造成解题不完整而导致错误;有些学生对自己非常离谱的解题结果,也不做检查和修改而导致错误;有些学生把简单的解题过程复杂化等等。一旦教师作适当指点便感到茅塞顿开,这是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自我监控所致。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应用题解答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意识到整个解题过程都必须在自我意识的控制和协调(即自我监控)下进行,最终目的是使解题过程正确、经济、有效。 
    自我监控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大量的研究表明,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着手,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设计了“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五步策略”(分析——确定解题计划——列式计算——验算——反思提高)进行教学。 
     
    二、解题策略训练 
     
    1.读题策略训练。 
    对应用题的分析是指在对单个句子阐释的基础上,对各个单句进行综合的、统一的分析,并把握应用题数量之间的整体联系,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结构类型。应用题分析的过程是理解应用题的过程,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因此,加强应用题的分析训练至关重要。对应用题分析的训练可分以下两层进行。 
    第一层次:句子分析训练。 
    第一种:根据条件提出各种问题。如红花有5朵,黄花有10朵,_________? 
    第二种:理解关系句。如梨树是桃树的3倍。这里有哪几个量?其中一份数是什么?份数是什么?几份数是什么?学生会说,还可以用“几份数”“份数”“1”(表示每份数)标注。又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这句话中有哪几个量?大数、小数、相差数分别是哪个量?并用“大”“小”“相差”在句中标注。 
    第三种:根据问题找条件。如:班里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层次:整体分析训练。 
    第一种:要求学生画一个综合图解来表示应用题。如学校买来一批新书,借给同学37本,还剩48本,这批新书中故事书60本,其余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多少本? 
    综合图解为: 
     
    第二种: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应用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类。 
    第三种:让学生确定哪些信息是无关的,即辨别应用题中的无关条件。如梨树有35棵,桃树有28棵,李树比桃树多10棵,李树有几棵?让学生辨别哪个条件是多余的。 
    第四种: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训练。例如, 
    问题: 
    ①黄花是红花的几倍? 
    ②白花有几朵? 
    ③黄花比白花多几朵? 
    ④紫花有几朵? 
    条件: 
    ①红花有6朵 
    ②白花比红花多2朵· 
    ③黄花有12朵 
    ④紫花比黄花少3朵 
    2.确定解题计划的训练。 
    让学生先根据提供的两个条件提出所有能提出的问题,然后提供第三个条件和整道题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从前面所提的问题中选出符合题意的中间问题。例如: 
    前面出示的条件:  ①工艺店有大玩具28个,小玩具7个。  ②二(1)班男同学有27人,女同学28人。 
    ③已经买来故事书12本,连环画4本 
    后面出示的条件和问题: 
    ①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 
    ②其中插班生有5人,原有多少人? 
    ③又买来8本书,现在有多少本? 
    3.检验方法训练。 
    验算是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的保证。解答应用题时,自我监控下的检验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解题过程中每一步的计算进行监控、检验;二是在解题获得结果后进行监控,检验结果正确与否,再作出总结和修正。对结果进行检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第二种:检查自己的解题依据(即数量关系)有没有找错,题中的对应量有没有找错。 
    第三种:把答案作为已知条件代人应用题,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作为未知数,如解题结果和题中的数量相同,则说明解题是正确的。 
    第四种:通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看运算结果是否一致。 
    第五种:估算。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适合于初检。 
    4.完整策略训练。 
    在学生掌握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答题前写上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策略的五个步骤,使学生在解题的每一步都用既定的问题进行自我提问。如能解决既定的问题,就用“√”表示,如果不能解决,就采用向同学或教师求助的方式解决,直到根据解题策略完成解题过程。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训练发现,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自我解题中,学生更善于选择有效的解题方法,克服干扰完成解题计划,且能连续地反馈、评估解题效果,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体表现为: 
    1.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排除无关信息干扰的能力增强。由于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长期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的分析训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受训练学生不会局限于看懂应用题的每一语句,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头脑中形成应用题的整体结构。 
    2.善于进行扩散思维,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由于解答每道题时,实验班学生在验算之后,都会在心里问自己:“还有别的算法吗?”在长期监控下,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认知技能,解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同时,由于在解题中,学生时时刻刻都在调控、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所以能评价自己的思路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种思路是最有效的,使自己的解题思路达到最优化。 
    3.善于进行双向推理。由于长期对学生进行“根据条件提问题”等训练,使学生读到已知条件时,就能联想到有关的数量关系,因此能顺向推理出新的已知条件。而长期进行“根据问题找条件”等训练,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尝试从未知出发,设法使已知与未知取得联系,从而增强了逆向推理能力。 
    4.养成了良好的验算习惯。通过训练以后,学生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每解答一题,就会问自己:“你验算了吗?”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解题验算习惯。 
    5.学生更善于总结与反省自己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善于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对自己在解题中的缺陷认识得更加深刻,因此,对错误的改正更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