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因势利导 探究学法等

时间:2016-10-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甲、乙两个运输队同时运送一批货物,运 完时甲队运了这批货物的4/9。甲队单独运8小 时运完,乙队单独运几小时运完?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时的一道 课堂练习题。不少学生认为。题中要求乙队单 独运几小时运完.而提供的条件仅是甲队完成 的工作量和甲队单独运所需的时间,条件和问 题之间好像是两码事。 
    如何面对学生的这一疑问? 
    师:问题提得很有意义。从题目上看,确 实看不出条件和问题有什么联系。但能不能说 这类题目就无法求解呢? 
    生:不能。 
    师:既然不能,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缺 少联系,如何着手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求解呢? 
    课堂上一时静了下来.一会儿有学生举 手。 
    生1:能不能先找一找题中有没有隐含条 件?(当即得到一些同学的肯定) 
    师:你们怎样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呢? 
    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生2:从“甲队运了这批货物的兰”,知道是以这批货物 为单位“1”,还可联想到乙队运了1-4/9=5/9;从“甲队单独运 8小时运完”,可知甲队单独运每小时运1/8。 
    生3:知道甲队每小时运这批货物的1/8,现甲队运了这 批货物的4/9,可求出甲队运送货物的时间是4/9÷1/8=3×5/9 (小时)。 
    生4:乙队同时运送,这也是乙队运送货物的时间。 
    生5:还可以这样想,“甲队单独运8小时运完”,现甲队运 了这批货物的4/9,可知时间也是用了4/9,这也可求出运送时间为8×4/9=3×5/9(小 时)。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从找出的隐含条件中我们知道了哪些有关条 件?这时能解答这道题吗? 
    生1:知道乙队完成的工作量和运送时间。运用分数除法就可求出乙队单独运 的时间为:(4/9÷1/8)÷(1-4/9)=6×2/5(小时)。 
    生2:还可以这样列式:(8×4/9)÷(1-4/9)=6×2/5(小时)。 
    生3:知道乙队完成的工作量和运送时间,还可先求出乙队的工作效率,再求 出乙队单独运完的时间,算式是:1÷[(1一4/9)一(8×4/9)]-6×2/5(小时)。 
    师:根据找出的隐含条件,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一时想不出来可在小组 里先议一议。 
    生1:还可以根据两队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行解答,算式是:8÷ [(1-4/9)÷4/9]=6×2/5(小时)。
    生2:或以乙队完成的工作量为一倍数,列出算式是:8×[4/9÷(1-4/9)]=6×2/5 (小时)。 
    随着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还说出了他们的体会:解答这样的应用题,可不 能光去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而是先看一看已知条件,想一 想有些什么隐含条件。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数量关系分析。 
    这位教师对学生课堂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就事论事地讲述解题重点或 提示解答方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先做一番探究。值得一 提的是,这种探究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具体的解题方法上,而是引导学生从条件的 联想和分析中活化已有知识,找出隐含条件,沟通知识联系,探究这类问题的学 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从联想中得到深化,思维在知识的深化中得到发展, 在思维的发展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的课堂练习就不仅仅是巩固新知, 形成技能的一个教学环节,而是能使之成为新课的继续和延伸,充分发挥其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功能。无疑。这样的课堂练习,不仅能更好 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变题引思,矫枉扶正  叶小飞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对待学 生解题时出现的错误,教师一般采用订 正和评讲的方法,让学生知错、纠错。但 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 思维能力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方式很大 程度是外因在起作用,学生对错误的认 识与印象并不深刻。其实,我们在更多 的时候可以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 学资源,以错为机,采用变题引思的方 法矫枉扶正,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 慧。 
    题目:有一批零件,用甲车床加工 1/2小时可以完成,用乙车床加工1/3小 时可以完成。两台车床同时加工,几小 时可以完成? 
    学生出现以下的错解:1÷(1/2+ 1/3)=1×1/5(小时)。 
    对于这一解法,教师可以不急于表 态,而将原题的条件分别变为: 
    (1)有一批零件,用甲车床加工2小 时可以完成,用乙车床加工3小时可以 完成……? 
    (2)有一批零件,用甲车床加工30分 钟可以完成,用乙车床加工20分钟可以 完成……? 
    然后让学生解答这两道题,即: 
    (1)1÷(1/2+1/3)=1×1/5(小时) 
    (2)1÷(1/30+1/20)=12(分钟)=1/5(小 时) 
    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错解的原 因,有的从变题(1)中得到启示,原题中 的“1/3”、“1/2”并不是两台车床的工作 效率;有的从变题(2)中得到启示,工作 效率应是单独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倒 数,最终得出正确的解法:1÷(1/1/2+ 1/1/3)=1/5(小时)。 
    在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后,教师还可 以进一步追问:“同学们还能从何处看 出前面的解答是错误的?”学生回答如 有困难时,教师可用教棒指着计算结果 予以启迪,引导学生明白两台车床同时 加工完成任务的时间,一定不会多于 甲、乙两台车床单独完成任务所需的时 间,最后再总结出解答工程问题的关 键。 
    至此,通过以上变题引思的活动, 学生自己深入思考并改正错误,从失败 中吸取教训,形成了清晰、正确的认识。 
     
    由此想彼  刘建红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儿子是一名二年级学生,我经常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