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应用题的审题“先”字诀

时间:2016-10-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应用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应用题的结构决定应用题的难易程度,所以教师要加强应用题的结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多余条件先排除 
  有些应用题,含有的个别条件与解题无关或可有可无,会迷惑学生进入解题误区,这就要求要先排除多余的条件。如“一条路3000米,已修了1/3,还剩几分之几?”由于受题目中多余条件3000米的干扰,一些学生往往盲目地选择条件列式:3000×1/3=1000(米),3000-1000=2000(米),2000÷3000=2/3。教学时,如果将“3000米”换成200米、800米、1000米……等数据让学生求解、类比,就会避免出现迂回求解及错误列式的现象。 
  二、陌生情节先剖析 
  有些应用题,涉及的新名词、新术语等直接影响学生对数理的分析,这就要先扫除障碍。如“有一块长90米、宽40米的玉米试验田,按行距09米、株距0.4米留苗,这块地一共留玉米苗多少株?”题中的“行距”、“株距”学生感到陌生,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解,弄清“行距”、“株距”的含义,扫除障碍,学生才能正确解题。 
  三、隐蔽条件先揭示 
  有些应用题中,要参加列式的数据隐含在数学概念或术语之中,困扰学生,使学生感到条件不足,这就要先揭示隐蔽的条件。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50℃,它的底角是多少度?”乍看条件不足,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隐含了许多条件,如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三个内角的和是1800。只要引导学生揭示等腰三角形的内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迂回事理先理顺 
  有些应用题中的同一条件,在解题时同多组数据发生关系,可能阻塞学生思维的畅通,这就要教师帮助学生理顺迂回的事理。如“一个电视机厂原计划4月份生产电视机2700台,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5台,照这样计算,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解题时,题目中的"2700台”一般要用到两次,而学生习惯一个条件只用一次,造成思路中断。这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理顺事理,寻找对应关系,学生就能正确解题。 
  五、复杂结构先分解 
  有些应用题中的多组数量关系紧密相连,结构复杂,会使学生陷入解题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复杂结构。如“某车间要生产一种精密零件,3名工人4天可生产156个。照这样计算5名工人6天可生产多少个?”题中“3名工人4天可生产156个”和“5名工人6天可生产多少个”是两组复合数量关系,学生解答时往往遗漏复合成分而产生错误。教师只要将题目分解成两道相关联题:(1)3名工人4天生产零件156个,平均每名工人每天生产零件多少个?(2)1名工人每天生产零件13个,5名工人6天一共可生产零件多少个?引导学生分析练习之后再将它们合并成一道题,学生自然就会沿着合理的思路向前走。 
  六、逆向事理先调整 
  有些应用题叙述的顺序与学生思维的程序相反,干扰学生的解题思路,这就要教师先把逆向的事理调整为顺向。如“龙华小学合唱队的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的2倍少4人,女生有32人,男生有多少人?”题目中的条件是逆向叙述,而学生解题习惯于顺向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转逆为顺,学生就会度过解题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