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这样解反比例应用题是否更好?

时间:2016-10-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用反比例解应用题一课有这样的例题:“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应该航行多少千米?” 
  思考:速度×时间=路程,两地间的路程一定,所以轮船航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 
  解:设每小时应航行z千米。 
  5x=20×6 
  5x=120 
  x=24 
  答:每小时应航行24千米。 
  学习这个例题后,几名学生向我提出疑问:“这样解题我们早就会了,为什么叫‘用反比例解应用题’?列方程的依据不就是左右两边都是速度×时间,也就是到达目的地的路程,这里看不出比例的存在呀?”我仔细思考他们的话,觉得也有一定道理。是呀,这个方程的列式依据很好解释,也不一定要用反比例来解释呀。这里好像有点故弄玄虚,用反比例解应用题是否欠妥?站在学生的立场,我进行了反思。
  一、比例的实质是什么? 
  比例的实质是两种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变化关系,在变化中又存在某种量不变。因此,正反比例的概念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关注“变化”;二是关注“不变”。 
  首先看“变化”: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因为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所以称之为正比例。如单价一定时,件数与总价成正比,那么若件数之比为A:B,总价之比也是A:B,即件数:件数=总价:总价。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因为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称之为反比例。从名称中的“反比”来考虑,反比例不就是“反过来,颠倒”的比吗?即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速度比与时间比正好相反。如速度的比为A:B,时间比为B:A,即速度:速度=时间:时间。 
  再看“不变”: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商)不变,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积不变。 
  二、教材关注什么? 
  书本似乎更关注“不变”。书本正比例用比值(商)一定来定义正比例的两种量。如“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说明单价一定时,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在解正比例应用题时自然也用了“总价甲:件数=总价:件数”这个比例式。而反比例却用积一定来定义,如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表示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解反比例也用了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这个式子。 
  三、学生关注什么? 
  从学生“这里看不出比例的存在”的话中,可以看出学生不接受书本这种表示方法,他们关注的是比例式的存在,更接受“反过来,颠倒”的比。学生认为正比例、反比例应该是比例的两种表现形式,比例和正比例用A:B=C:D表示,那么反比例也应该用A:B=C:D的形式表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用比例式来表示反比例,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概念。否则,从小学生的角度看,正比例是比例,而反比例就不是比例了。 
  四、比例的价值是什么? 
  学习比例的价值何在?我认为根据比例关系中两个量的三个数据来求出第四个数据,是低层次思维,更主要的是根据一种量的变化探讨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反用“乘积”的形式,只局限于已知两个量中的三个数据,求出另一个未知的数据(如上面例题)。对于根据一种量的变化探讨另一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一定难度,但若用“反过来,颠倒”的比来表示,则变得得心应手。 
  如:“一艘轮船沿长江往返于武汉——九江两地,从武汉到九江顺水而下,每小时行驶36千米;从九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