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谈导思式答疑解难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久思不得其解,因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若能有效地答疑解难,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收到良好效果。但是面对学生的提问,有些教师要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要么一步一步将答案做给学生看,一遍一遍讲给学生听,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这种做法,实质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过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机会,久而久之养成学生“避难”、“懒思”的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国古代的《学记》上说,教师应当做到“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他们,而不加逼迫;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而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可见,教师答疑解惑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引导、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来;在“思”字上下工夫,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提出问题者(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正如苏步青所说的那样“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是最可靠的力量”。笔者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时采用导思式,经过多年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数学思维品质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现将导思式答疑解难介绍如下。 
   
  一、导思式答疑解难的原则 
   
  1.多思原则 
  华罗庚曾举例指出:学生听课之后,有不懂之处就去问老师,两况、三次,不懂再问……表面上近乎好学,但实际上是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去问”,自己却懒于思考,缺乏主动性,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应首先动脑筋、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解决疑问的“突破口”,而不是等教师去解决问题。 
   
  2.激励原则 
  学生有了疑难,求教于教师,这本是好现象,教师应态度诚恳,认真对待,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把“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高兴地接着“球”,在教师“导”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多鼓励,特别对性格较内向,学生基础不好的学生,避免伤害其自尊心,挫伤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教师也可给学生事先提出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要求,养成质疑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 
   
  3.诊断原则 
  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不分轻重缓急,从头到尾给学生细致做一遍,或某一点不得其解,卡了壳。教师对学生疑点所在,应旁敲侧击地提出一些问题:你是如何想的?思考的根据是什么?在解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那么又是怎么克服这个困难的?原先又是怎么想的?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想法等等。如同医生观察病人那样,量量体温,摸摸脉搏,看看舌苔,进行诊断。尽力设法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心理状态,争取摸准疑难的真正原因,是知识上的漏洞,还是思维方式不对头;是方法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只有确定病因,对症下药,答疑解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反思原则 
  随着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疑问得以解决,并不是答疑解惑工作的结束,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味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升华。同时,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做适当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答疑解惑过程中,教师还应讲究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一般地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导思式答疑解惑的有效方法。以下介绍的几种方法,都是笔者在指导学生答疑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供参考。 
   
  二、导思式答疑解惑的方法 
   
  1.诱发式导思 
  对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做过的同类型题或已熟知的方法,或教师变化出能体现关键点的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解此知彼,实现知讽和方法的迁移,使疑难在学生笔下自然解决。 
  例如,题1:粮站的两个仓库中分别存放有大米,甲仓库有102吨,乙仓库有62吨。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从甲仓库运大米到乙仓库,需要运几次才能使两个仓库的大米一样多? 
  教师发现,学生的思路受到“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从甲仓库运大米到乙仓库”这一条件的干扰,解题自信心降低。于是让学生先解答题2: 
  粮站的两个仓库中分别存放有大米。甲仓库有102吨,乙仓库有62吨。从甲仓库运出多少吨大米才能使两个仓库的大米一样多? 
  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102-62)÷2=20(吨) 
  教师接着让学生比较两题,学生恍然大悟,只要在题2的基础上除以5吨,运几次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诊断式导思 
  学生有困难,往往不知道自己缺陷的是知识还是能力,他们往往只会提出哪一题不会做,这时最好不要就题论题,而应通过与学生交流,真正发现知识的缺陷在哪里,对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同学,提出努力的方向,并给予有的放矢地辅导。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9×36×250,学生出现如下解题过程: 
  125×32×250 
  =(125×8)+(250×4) 
  =1000+1000 
  =2000 
  这种解法反映出学生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还未真正理解,我没有直接指出错误的原因,而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乘法运算定律这一章节,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迂回式导思 
  迂回式导思是常用的一种答疑方法,教师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方法提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由学生通过联想,寻找联系,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水到渠成。 
  例如,解答应用题:一块平行四边形卷心菜地共收卷心菜4320千克,已知每平方米收卷心菜9千克,这块菜地的高是20米,请问它的底是多少? 
  导问;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②菜地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出? 
  学生思维在教师导问的启发下,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有精点式导思,激励式导思等答疑解惑方法。 
  答疑解难也是一种艺术,让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重视答疑解难,讲究答疑解难的策略,并创造更多更好的方法,铺设更宽更广的路子,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