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体验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化 
   
  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出示“春游”多媒体画面,播放优美的旋律,以充沛的感情亲切地问“大家还记得上次我们去春游的事情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时快乐的场景好吗?”“大家都比较喜欢放风筝,下面就让我们来算笔有关风筝的帐。”“同学们给老师拍了张照片,老师非常喜欢,想给它镶条漂亮的花边,这条花边至少要多长,该怎么计算?如果再给它配块玻璃,这块玻璃至少要多大,又该怎么计算?”这样,就把学生极其感兴趣的“春游”与数学新知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园地,学生不再觉得学数学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会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参与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学会学习。如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材料的圆:铁皮圆片、硬纸板做的圆、铅丝围成的圆、钟表针尖形成的圆等等,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合作交流,想办法测出圆的周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快就能运用“化曲为直”的拉直法、绕线法、滚动法测出前三种圆的周长。钟表针尖形成的圆的周长无法操作,老师引导学生用已知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很快又体验到“不管是什么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认识了圆周率,体验了参与过程的乐趣。 
   
  三、亲身经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去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特别是公园里有几个小朋友在做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师:“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那么咱们也来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的作品。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教师问:“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学生会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想像: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到这种加法算式算起来很麻烦,激发学生产生想用简便方法的愿望。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索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又从中领略到了乘法的优越性。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学习“比例尺”后,可以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圈;学习“统计图表”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情况,并制出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还可以让学生每天写数学日记等。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