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发展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入微。”华罗庚教授非常精辟而又通俗地阐明了数和形结合的必要性。“数形结合”不仅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助互补、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促进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呢? 
   
  一、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高表象的概括性。 
  例如,学生在认识“周长”时,由于受到自身注意力水平的制约,往往只注意图形的面,而不注意它的边。因此,就需要教师把周长外化出形象,通过展示周长形象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周长的意义。教学时,可以先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名称、特点,让旧知得以再现后,再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红线,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这两根线的长度,揭示周长也是一根“线”,可以用直尺量出长度。然后用这两根红线在钉子板上分别围成有关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用线围的动态演示过程,思考这两根线分别是每个平面图形的哪一部分,让学生明白“线”具有一定的长度,为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展示周长形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建立准确、清晰的周长表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在钉子板上围成每个平面图形的边各占几根钉子,再量一量每个平面图形的边各是多少厘米,并根据量出的数据说一说:围成的每个平面图形各用了多长的线?怎样算出来?引导学生从对周长形象的部分感知上升到对整体的感知,在头脑中把每个平面图形的几条边形象地进行移动、整合,最后得出“线的总长是由周成每个平面图形各边的线段组成的,它的长度就是几条边长度的总和”,从而建立起周长的表象。 
   
  二、语言参与,概括表象,引发抽象思维 
   
  表象具有直观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双重特征。语言是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概念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知识的获得与相应的智力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放成长与宽的厘米数分别是3和1、3和2、4和3的三个长方形,先看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然后在表格里填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每排摆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一共摆了几排?这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逐步概括出:每排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就是几厘米;一共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接着出示下面的三个图形和表格: 
  让学生先想摆的过程,再逐一说出这三个图形沿长的一边一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宽的一边一共可以摆几排。填表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并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宽跟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活动和想摆的过程,较好地建立了这三个图形面积的表象,并能说出:第1个图形长4厘米,宽1厘米,面积是4(4×1)平方厘米;第2个图形长5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10(5×2)平方厘米;第3个图形长8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24(8×3)平方厘米。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又是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这里经过三次“操作——表象——语言——算式”的反复,去异存同,并舍弃起始过程,从“算式”概括出“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数形结合,促使两种思维相辅相成 
   
  加强数形结合,可以交互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列式计算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周长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且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第一种算法的线段图(如下),再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和长方形周长的特征推算出其他两种算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领悟长方形的周长实际上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这样在学习周长计算时,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周长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借助形象思维对周长图式进行移动、变换,再通过抽象逻辑思维的介入,进行高一层次的抽象概括,让学生既知道算法,又明白算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既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又从形的方面去整体思考,通过类化、联想、想像等活动进行形象思维,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优势,就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难于理解十位上余下的几是几个十,要把它和个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去除。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学习例题"52÷2”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如下: 
  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边分小棒边思考。讨论竖式计算时,借助数与形(小棒)的结合,通过类比懂得:因为分小棒时把剩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所以竖式计算时十位上余下来的1个十和个位落下来的2个一合起来是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在商的个位上应写6。这样,使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算理,而且发展了思维。 
  虽然应用题在新教材中没有再独立编排。但这不影响学生通过解决应用题来训练他们的思维。由于应用题是事理、文理与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它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具体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十分明朗。例如:“光明小学航模组人数是生物组的4/5,生物组人数是美术组的1/3。航模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这道例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学习时,可以指导学生画出如下的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线段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三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是:美术组的人数×1/3=生物组的人数;生物组的人数×4/5=航模组的人数。如果把美术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设它为x,学生可以根据线段图很快地列出方程为x×1/3×4/5=8,解得x=30;也可以把生物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设它为x,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为x×4/5=8,解得x=10,求出了生物组有10人。而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可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3倍,即美术组有30人。 
  线段图具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它既能舍去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又能形象地揭示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把数转化为形,明确显示出已知和未知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这里线段图的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再造性想像,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把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功能,使得两种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