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关注课堂提问 走近有效课堂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主题,注重问题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如有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引入“ + ”后提问:“ 和 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回答“都是真分数”,有的回答“分子都是1”。很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因而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把问题改成:“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这样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二、课堂提问要深浅适宜,注重问题的思考性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性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计算“10.25÷125”,接着过渡到“10.25÷12.5”,再设问:(1)这道题与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思维转折处设问)(2)你怎样把它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关键处设问)(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规律探求处设问)这样,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强化了问题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注重问题的多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能灵活应变。如有位教师教学分数除法时,开始提问:“ ÷ ,你们会计算吗?”有的学生说:“会。 ÷ 等于 × ,得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昨天预习看书知道的。”教师本以为学生答不出,从而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可现在打乱了教师原有的预设,怎么办?其实,教师可以补充提问:“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答不出,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地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法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这样就能拨正学生的思维,顺利导入新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多向性,决定提问的灵活性。如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练习看图说意。教师设问:“请你根据下图,用不同语言说明三角形与正方形个数的关系。” 
  △?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 
  这一开放性的提问,学生产生了广泛的联想:“正方形比三角形多4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少4个。”“正方形个数是三角形的3倍。”“正方形个数比三角形多两倍。”……这样,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提问要精炼准确,注重问题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例如,教学除数是25、125的整数除法的简算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1)一个数除以100,商与被除数有何关系?(2)400÷25中,除数不是100,你怎样使它变成100?(3)除数扩大了4倍,若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4)简算400÷25、600÷25、900÷25,各得多少?(5)你能很快算出4000÷125的结果吗?同时说明其算理。这样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简算的算理,提高简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应注意上、中、下生兼顾。比如难度较大的题,可让优秀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用他们的思维去启迪其他学生;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课堂提问要及时反馈,注重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调控教学进程,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提问后应注意三点:(1)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2)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教师不要急于表态、下结论;(3)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有个学生提出:“我看分数除法也可以类似分数乘法那样,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面对这样有意义的联想和发问,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互相启发、举例论证,得出了有些式题(如 ÷ )可以这样算,有些式题(如 ÷ )却不便这样算。最后教师小结,完善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