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时间:2016-10-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 
   
  一、数概念在观察中启蒙 
   
  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学习1~5的认识,在认识“1”时,先由学生根据主题图找出用“1”表示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理解“1”可以用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为1个集合。这样,既使“1”有了具体的定义,又赋予“1”以抽象的含义。同时提问:“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来表示‘1’?”正如心理学所指出的:“观察是思维的门户。”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归纳,就能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其本质特征,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最终作出准确的反应。 
   
  二、数概念在操作中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是最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一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操作、感知来形成数概念。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利用小棒数出以上各数时,学生有的是1根1根地数,有的是2根2根地数……有的是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往下数。在数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各自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象地体验“把10根捆成一捆”的优越性,从而渗透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产生根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组成以及基数、序数的含义。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是一个“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 
   
  三、数概念在体验中建立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到超市(或模拟超市)去购买各种商品,体验人民币的兑换与换算过程,从而更直观地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教学“认识时间”内容时,让学生感受1秒、1分钟可以数多少个数、可以写多少字、可以阅读多少文字等,从而感受1秒钟、1分钟的实际跨度。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数感的建立,还能培养学生“做数学”的兴趣。 
  “数感”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传授就能得以培养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发现、体验才能建立起来的。学生通过自身在现实背景下的感受体验,不仅可以更具体、更深刻地掌握数概念,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形成具有一般性的洞察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学会创造。 
   
  四、数概念在估计和比较中发展 
   
  学生一般在人学前对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样多”“多”“少”……)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来比较多少。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含义,同时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让学生经历“估计——参照——再估计——数数”的过程,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上学每天都要用到铅笔,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出示一堆同型号的铅笔),你们知道老师这里有多少枝铅笔吗?比一比,看谁猜得准。 
  (2)下面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数出10枝铅笔,然后捆成一捆,现在你能比较准确地估计这一堆铅笔一共有多少枝吗?说一说,你为什么会这样估计? 
  (3)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数一数,看一看谁估的数量最接近铅笔的数量。 
  这一看似简单的猜数游戏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充分暴露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另一方面在不同方式的估计下有效地启蒙了学生对数量的感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数概念在交流中优化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以例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出其中的规律。 
  3、5、8、____、____、____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特别是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的同时,不仅可以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更能促进自己对数感的优化。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 
  (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3、21、34,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和。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2、17、23,使这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面那个数依次加2、加3、加4……的和。 
  (3)在横线上依次填入5、13、5、18,使这列数的偶数位上的数不变,奇数位上的数依次加5。 
  对于以上答案,教师只要学生给出合理的解释,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改革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可供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条件,一方面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优化数概念。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又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单纯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挑战性,也更有趣。 
   
  六、数概念在计算中提升 
   
  计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 
  例如,计算3+2时,一般有这样三种不同的算法:(1)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1、2、3、4、5);(2)从一个加数“3”开始数,3添一个又添一个是5(或从2开始数);(3)根据数的组成(3和2组成5)算出得数。三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水平,都因得到认可与肯定,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当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尊重个性和加强引领体现算法优化并举。本例中第(3)种算法便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计算的方法上来。 
  总之。数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和数概念发展的基本结构的关系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整体把握,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系统、全面地掌握和运用数概念,并能进行合理的运算。